解决80%以上职场冲突的认知方法——事实最大

事实最大。你掌握的事实越透彻,也就越强大。

解决80%以上职场冲突的认知方法——事实最大
日常人和人的沟通中,80%以上的冲突和挫败,来自与“事实”有关的两个问题:

问题1:没有基于事实来沟通。

假如,你是一位产品经理。老板上周交办给你的工作,这周没有按时完成,于是说你的执行力有问题;你说临时解决线上bug花了不少时间,所以耽误了,其实我的执行力很强的。

在这里,“事实”是交办工作没按时完成,但你的沟通要点放到了证明自己的执行力很强这个点上。你感到委屈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问题2:没有区分事实和观点。

假如,你是一位运营经理。在给老板汇报活动效果时,说用户对这次的活动不感兴趣,所以转化用户数的指标没有达成。而BI同学可能会说,这次活动从用户转化漏斗看,前面的几个节点数据都达到了预期,但是在任务领取和承接页的点击数据显著偏低,所以活动指标只完成了80%。

在这里,“事实”是活动指标只完成了80%,以及转化漏斗的两个缺陷;“观点”是你认为用户对活动不感兴趣。老板对你的汇报不满意,可是下次你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文末我会说明这两个问题的关键以及解法,心急的可以直接翻到结尾去看。

基石

好,说回事实。瑞·达里欧在《原则》一书的 生活原则导言 这一部分提到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并决定:

(1)你想要什么;

(2)事实是什么;

(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要保持谦逊和心胸开阔,以便你能动用自己的最佳思维。考察影响你的那些事物的规律,从而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达里欧提到的这三点,归根结底,是一套基于事实的人生底层操作系统。就像欧几里得的五条基本公理构建了欧氏几何学的整座大厦一样,达里欧的这个“事实三条”,也是构建人生信念和一切技能体系的基础。

用第一性原理认知事实

下面,我们回到题眼,什么是事实?

“事实”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反复使用,但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深究过它的真实含义。

马克思说语言是构成思维的要素,换言之,你说什么、怎么说,决定了你怎么想。回想一下,每一次你在思考如何做选择时,内心是不是常常会发生一段自我对话?

既然语言这么重要,那我们继续往源头回溯,你会发现,构成语言的要素是词汇,词汇之间的关系是语法。即,语言=词汇+语法。

再往上回溯,你会发现词汇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所谓语言单位,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最小、有音、有义”才能被称作语素。比如“人”就是一个语素,它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而乒乓的“乓”就不是语素,因为它不满足“有义”这个条件。

我不是在这里掉书袋,而是希望用这个过程来引出认知事实的底层思维工具:第一性原理。通过不断地分解要素(或者说向上溯源),拆解到最基本的要素后,把每个零部件都研究一下,然后再重新组装起来。这时,你才算真正了解了一个事物。

定义的力量

记得大一上《新闻学概论》时,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十几个有关“新闻”的定义,带我们一起逐字逐句地品味每一个用词背后的差异,这种学法让我眼前一亮。如今毕业多年,我没有从事新闻行业,所学的很多知识和技能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至今受用无穷——回到事情的本源,确认讨论对象的定义(内含和外延),弄清楚what后,再想why和how,避免了不少无用功。我列几个新闻的定义,你也可以品品:

  •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 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密苏里新闻学院前院长Frank Luther Mott)
  • 新鲜(信息)的报道(牛津词典)
  •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

另外,平常大家经常说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只能算是一个比喻,对于理解定义的内含和属性有帮助(新闻五大价值要素的“趣味性”),但不能成为定义。

这时,你再结合宣传的定义来看看,“宣传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你就能很快辨识出,我们日常在媒体中看到的内容,哪些是新闻,哪些是宣传了。进而你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关注,以及可以相信几分。

你可以品一品,下面这3条,哪个是新闻,哪个是宣传:

  • 今日上午,非洲某部落大坝决堤,酋长在95分钟后到达现场。
  • 今日上午,非洲某部落大坝决堤,酋长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 今日上午,非洲某部落大坝决堤,酋长在95分钟后到达现场。在此之前,副酋长在事发20分钟后到达现场。据当地居民介绍,副酋长住在酋长隔壁。

你看,搞清楚定义,作用就是这么大。

事实≠真实

好,下面来看看“事实”的不同定义,你会发现一些被隐藏的神奇答案。

  • 百度百科:事实,事件真实的情形。
  • 维基百科:事实(英语:Fact)可以指在过去和现在被验证中立的信息,在科学中指可证明的概念。传闻不可当作事实。

在百度百科的定义中,核心是“真实”,但“真实”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判断,受限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利益诉求和分析能力,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真实。很多人之所以会成为键盘侠,或是看一个短视频就拍案而起、看一篇文章就热泪盈眶,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把“宣传”当成“新闻”了——而宣传并不是事实。

再比如下面这张图片,左中右三个画面,到底哪个是真实?

解决80%以上职场冲突的认知方法——事实最大

对于伊拉克的反美人士来说,左边这张图是真实的;而对于一贯强调人道主义的美国左派来说,右图是真实的。对于无利益相关的你我来说,中间这张图是真实的:美军擒获了伊拉克俘虏,既采取强制措施确保自身安全,也给俘虏喝水满足基本生存需求。

以上还只是针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解读和传播,导致了事实的扭曲,相对来说还不是太大的问题,对当事人来说,其实是“知道自己知道”的,而且随着是时间的推移、信息的逐渐透明,实际情况还是可以为更多人所知。更难觉察、而且影响更大的,其实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如,时间。

本川达雄在《大象的时间,老鼠的时间》一书中提到,不同体重的生物有不同的时间,生物的这种时间区别于物理时间,称为生理时间。

时间原本只是个概念。我们相信“所有事物都在按人类的时间运转”,就这样活到今天,但有关“体型”的生物学推翻了我们这种常识。

人类头脑中的时间轴仅仅是自己固有的时间轴。可以说人的时间观念是独立于外界而存在的。正因如此,人很容易坚信时间是绝对不变的东西。

测量哺乳动物时间和体重的关系,会得出如下这样的结论:

解决80%以上职场冲突的认知方法——事实最大

本川达雄,《大象的时间,老鼠的时间》

也就是说,哺乳动物的时间与其体重的1/4次方成正比。体重增加,时间就会变长。1/4次方表示平方根的平方根,所以当体重变为原来的16倍时,时间会变为原来的2倍,体重与时间的比例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相对于体重的增加,时间变长要慢得多。

也就是说体重越大的动物,做事情就越花时间

这个1/4次方法则广泛适用于与时间有关的各种现象。在动物的一生里,寿命的长度、从出生到成年所需的时间、性成熟所需的时间、胎儿在母体内停留的时间等,全部遵循1/4次方法则。

比如,视觉。

首先看视觉的清晰度。公众号狂丸科学曾在一篇科普文章中引用了美国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结论,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和动物眼中看到的世界,在清晰度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下面这张图,是在不考虑色彩因素下的视力模拟图像:

解决80%以上职场冲突的认知方法——事实最大

来源:杜克大学/Eugene Oliver

再看视觉的颜色识别。人眼的3种视锥细胞分别可以感应红、蓝、绿三种颜色。通过这三种颜色的不同组合,人眼可以看到高达100万种颜色。

猫虽然也有三种视锥细胞,但由于构造和数量的不同,导致猫只能识别出很少的颜色,例如灰色、蓝色和黄色(所以,铲屎官们对你们家的猫主子好一点吧,他们的世界真是太单调乏味了)。

解决80%以上职场冲突的认知方法——事实最大

左-人类的视觉,右-猫的视觉

最后再看下视觉的敏锐度。由于鹰眼构造的特殊性,在空中俯冲捕食时,它可以通过快速调节眼部肌肉来改变自己的眼球曲率,从而可以在捕食过程中始终保持视觉焦点的清晰。

一般情况下,一只体重5KG的鹰,眼睛和人类差不多大,但视力是人类的4-8倍。因此,它能从3公里远的地方发现一只小小的兔子。

解决80%以上职场冲突的认知方法——事实最大

左-人类的视觉,右-鹰的视觉

其实,不管是时间、颜色、温度还是其他的概念,都是人类对事实的模拟或数量化表现而已(你不会以为温度真的就是温度计的水银柱吧),为的是我们更好地测量、计算和表达而已。

真实,真的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所以是不能用来定义事实的。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会把“真实”和“事实”交替使用,那我们就更不能用一对同义词来相互解释对方了,因为这样我们无法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提高认识和直到行动没有任何帮助。用术语来说,这叫“同义反复”。

事实的两个核心要素

让我们再回到维基百科的定义:事实(英语:Fact)可以指在过去和现在被验证且中立的信息,在科学中指可证明的概念。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要素:“被验证”和“中立”。前者要求的是信息可验证和已验证,后者要求的是信息本身不带立场和倾向性。

比如,同样说温度,有下面两种说法:

A、今天杭州气温39.5℃。

B、今天杭州太热了。

A同时满足“被验证”和“中立”,可以算事实;B由于不满足“中立”的要求,用主观感受替代客观数据(非洲利比亚的加里延,最热57.8℃,当地人会直接在阳光下的墙面上烙饼吃。39.5℃简直可以称为凉爽了),导致也无法“被验证”,因而算不上事实。

那么,什么叫做“验证”?道是无公众号的用户大部分是互联网从业者,大家都很熟悉在互联网领域的“验证”首先体现为AB实验:先确定验证目标,然后设计实验,进而推进实验上线,最后回收数据,进行实验评估——最终证实或推翻假设,或是发现新的规律。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验证。

在医学领域,则可以体现为“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临床Ⅲ期试验主要就是在做这件事。通过之后,药品厂商才可以申报新药上市(PS: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中药通过了FDA的Ⅲ期试验)。

说到这里,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事实”的含义。现在可以再回味一下维基百科的定义:事实(英语:Fact)可以指在过去和现在被验证且中立的信息,在科学中指可证明的概念。传闻不可当作事实。

尾声

在文章开篇的两个例子中:

问题1:老板关心的是事情是否可以管控,并不一定是每一项工作能够按照计划完成。在执行过程中,如果有意外情况要处理,可以及时跟老板沟通,或者延期交付、或者转给另一个同事处理,再或者老板出面推掉临时工作。

总之,及时反馈,拿到结论。这些,都是基于“老板交办工作”、“发生突发情况需要处理”这两个事实采取的措施。永远记得,不要给老板“意外”,更不要期望“惊喜”,因为大部分惊喜都是以“惊悚”收场。“可预期”是“靠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问题2:要把事实作为讨论的起点,大多数时候从数据出发找共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进而基于事实得出的观点或结论要能够指导行动。拆分问题颗粒度、结合数据做佐证、将实现情况与目标做比较,这个过程得出的结论,对于合理归因、明确下一步行动方向才有指导意义。永远记得,你的老板他也有自己的老板。不要让你的老板在面对他的老板时,无话可说。

对于文章开头达里欧的“事实三条”,其实我有自己的理解。在看《原则》之前,我是一直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事实”的:

  • :客观层,即5W1H(新闻六要素)。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 :主观层,即果实、结果。了解事情发生的结果,并以此为“实在”,进而接受它——看见事实,接受事实、基于事实行动。

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电影《超体》中所描绘的Lucy那种全知全能的人,我们必须借助于自己的观念和理智,来完成筛选信息、输入信息、输出行为的过程。

某种程度上说,所有人都是近视眼,头脑中的观念,就像鼻梁上的有色眼镜,会给现实的世界染上一层偏见的颜色。如果你无法完全抛弃眼镜,那不妨多备几副不同颜色的眼镜,多了解不同人、不同领域的观点和基本假设,能帮你更贴近事实。

在艾萨克森的《达·芬奇传》中描述,达·芬奇的笔记里有一张日程表。是 15 世纪 90 年代的某一天,他要学习的东西的清单:

  1. 测绘米兰城和郊区,为绘制米兰城地图做准备;
  2. 算数老师告诉我,如何由三角形求得同等面积的正方形;
  3. 炮兵军士吉安尼诺讲解,一种叫费拉拉的墙壁的构造;
  4. 询问本尼德托·波蒂纳里,他们在冰上行走是怎么回事;
  5. 找一位水力学老师告诉你,如何用伦巴第人的方式修理船闸、运河和磨坊;
  6. 找法国人乔瓦尼,他答应过给我讲解太阳的测量方式

有趣吧!

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像达芬奇那样,戴上更多的眼镜,找到属于自己的事实。

毕竟,事实最大。你掌握的事实越透彻,也就越强大。

参考资料:

  1. 瑞·达里欧,《原则》
  2. 本川达雄,《大象的时间,老鼠的时间》
  3. 狂丸科学,《看完猫狗眼中的世界,发现还是当人好……》
  4. 艾萨克森,《达芬奇传》
业界动态

如何打造出一场刷屏式裂变活动?

2020-6-4 10:37:00

业界动态

电商APP中的“免费领水果”小游戏

2020-6-4 10:59: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