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无论是创新新产品还是优化现有产品,产品设计师都应遵循用户对熟悉的产品和界面的了解和习惯完成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mental models),回报是更顺畅的交互,更快的采用率和产品可用性的提升。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作为设计师,我们往往期望设计新颖且独具匠心的产品。然而,对用户而言,他们更习惯接触适应他们过往使用习惯的产品,他们期望在刚刚使用您的产品时,就能够快速了解产品功能及使用流程。在UX领域中,它被称为“心理模型”。因此,在开发新产品和功能时,设计师应遵循用户的期望。

什么是心理模型?

“A mental model is based on belief, not facts: that is, it’s a model of what users know (or think they know) about a system such as your website.” 

—Nielsen Norman Group

通过习惯性地使用多种产品,人们的大脑会开发出有关产品功能的心理模型。这些心理模型是通过定期使用某些产品系统(例如网站,应用程序,甚至如上面的汽车座椅示例中的更具触觉性的用户界面)以及了解系统工作原理的知识形成的。

人们会将他们对一种熟悉的产品建立的期望转移到另一种相似的产品。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这种心理模型可以追述到儿童时期。如今,相比于传统书本或电视,我们可以留意到幼儿已经能够适应与触摸屏设备进行交互的行为。基于他们接触触摸屏设备的经验,触摸屏已经在这些长期接触电子设备的幼儿心中建立了一种期望(心理模型),即面对着“盒子形状的”物品应该使用滑动进行交互反馈。这不是因为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使用每种设备,而是因为他们了解特定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他们的大脑存储了用于操作的心理模型,并且能够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使用相同或相似模式的其他设备。

“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不同的用户可能会在相同的用户界面上构建不同的模型。此外,可用性的最大难题之一是设计师和用户的心理模型之间的鸿沟。”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梅赛德斯(Mercedes)的汽车座椅设置是使用心理模型完成交互设计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用于控制的汽车座椅形状使其在直观上易于理解和操作

设计师沉浸在设计项目中,并定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他们还从其他设计师使用的常见交互设计模式中获取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会造成“设计师泡沫(designer bubble)”,即设计师设计的产品能够对其他设计者产生同理心和共鸣,但普通用户却难以理解这些设计。

人们具有独特的心理模型,这些心理模型通常由教育,经验,年龄和文化塑造而成。为了使用户理解并设计出最大的可用性,设计人员需要缩小设计人员和用户心理模型之间的差距。

为了与用户现有的思维模型保持一致,设计过程应结合对产品运行方式中用户期望的理解,这一步骤需要作为用于发现用户需求和痛点的UX研究方法的重要环节。

改善错位的用户心理模型

当用户的心理模型与特定设计的实际工作方式存在差异时,就会发生心理模型的错位。因为产品与用户的期望和他们所掌握的现有知识不符,这些产品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使用各种电子商务系统,以至于他们对线上购买体验的体验产生了一种习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任何超出传统用户认知的操作步骤都有可能导致转化率下降和用户的流失。

当我们反向应用这种模式,我们却能得到意外惊喜的效果。在User Interface Engineering进行的案例研究中,当在结帐流程中将“注册”按钮替换为“继续”按钮时,这一细微调整创造了3亿美元的收入增长。根据以前的经验,购物者对单击“注册”按钮后将要遵循的过程具有心理模型,即注册流程会耗费大量时间,这些负面期望会导致部分购物者放弃完成后续购买行为。因此,当设计师将“注册”按钮拿掉时,用户的后续购买积极性大幅提高了。

在设计流程中,应用可用性测试和其他UX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设计经验与用户思维模型之间的矛盾。此外,可以通过交互式导览(interactive tours),导入界面(onboarding),实时反馈(real-time feedback)和指示符(signifiers)来帮助学习新产品功能和新UI来改善心理模型之间的差距。

对用户熟悉的现有设计进行大范围的大规模更改可能会违反用户现有的思维模型。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使用户烦恼的风险,公司可能会考虑通过几次更新或对较小的小组进行测试来进行较小的调整。

在心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UX设计人员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流程,使用户可以快速轻松地实现其目标。人是习惯的产物,利用用户的思维模式意味着用户将在使用产品之前就知道如何使用该产品。

UX设计人员通常会创建旅程图(user journey map)和移情图(empathy map),并在创建新产品时使用数据来帮助确定用户的痛点。在心理模型方面,可以将相同的UX研究方法和过程应用于现有竞争对手或同等产品的研究。只要目标人群是相同的,参考和借鉴众所周知的系统就意味着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测试即可验证核心功能的可用性。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可以对竞争性和/或相关系统的用户进行研究,以了解他们当前的工作方式,当前的心理模型以及他们的痛点

镜像现有UX

世界上最流行的应用产品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它们会根据现有的思维模型定期改进和优化设计。例如,当Facebook引入了“Like”的交互模式,随后就被LinkedIn和Instagram复制。除此之外,Twitter引入了标签(hashtags),然后由Facebook和Instagram复制。Instagram引入了故事(stories), Snapchat引入了照片滤镜(photo filters)和操作(manipulation),然后Facebook复制了它们。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Facebook Messenger的UI利用现有的心理模型来镜像Snapchat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超过26亿。该应用程序如此流行,以至于它影响了当今的许多设计,因为用户对熟悉的产品(如Facebook)已经建立的范例抱有期望。由于Facebook今天的设计影响力,在许多不同的桌面应用程序的登录区域附近的右上角找到通知图标是一种相当标准的做法。状态更新,新闻提要和点赞在其他应用程序中也越来越常见。LinkedIn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个人更新,新闻提要或通知。但是,他们利用成功,庞大的用户群以及用户现有的思维模式,选择创建一种直接镜像Facebook的体验。

除非有特殊原因规避用户的期望,否则引用熟悉的模式可以使设计人员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更重要,独特的功能上。即使某人从未使用过LinkedIn,他们对Facebook的了解也意味他们能够快速适应与Facebook有同样信息流设计的产品。

心理模型和拟态

拟态化是一个术语,它用于描述界面对象,这些界面对象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对应对象的显示方式和/或用户如何与之交互。此设计概念利用了用户对实际对象的现有知识和思维模型,拟态化的设计使得用户不再需要花费大量额外时间学习新的界面。

许多数字用户界面元素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对应元素。这并不是因为设计师缺乏想象力,而是他们意识到当UI元素与现实世界中的类似物相结合的时候,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Google的Material Design系统使用了非常扁平的视觉设计和图像,但利用了基于隐喻的常见UI模式来确保产品的可用性

该原则如果正确应用,则对提升产品的可用性非常有效。拟态化意味着UI的外观和功能都与现实世界同类物品类似。但是,设计人员必须谨慎使用这种心理模型理论,因为功能或外观上的差异实际上可能会损害设计的可用性。

拟态设计在专业音频制作应用中很常见。数字插件通常会模拟模拟设备,例如压缩器,均衡器和混响单元。在下图中,左下角的数字插件采用拟态设计来模拟顶部单元。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数字音频插件通常会模拟模拟设备,例如压缩器,均衡器和混响单元——左下方的插件使用拟态设计,而右下方的插件则没有使用拟态设计

基础创造力和创新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可用性,在心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非常重要。在现有思维模式和标准下进行创新可以带来仍符合用户期望的新颖产品。

例如,大多数人已经开发了音量滑块的心理模型。在下面的示例中,左侧的滑块代表大多数人对于音量滑块所具有的心理模型。中间的滑块设计是不符合用户习惯的,它看上去完全与思维模型和用户期望值相抵触,右侧的滑块取自Apple的iOS。我们对比之后可以发现:苹果公司利用创造力和创新来设计新颖的产品,但仍然尊重心理模型的结构。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心理模型

了解用户的思维模型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对既定设计进行用户体验研究将有助于澄清现有的思维模型,并使设计师能够利用其特性改善产品体验,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业界动态

内容平台如何打造爆文制造机,搞定观众?

2020-7-22 15:52:50

业界动态

大多数产品经理,都容易走进的几个思维误区(上)

2020-7-22 16:36:5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