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产品入校发展浅析

从教育信息化到三通两平台,从智慧校园到互联网+教育,一个一个的政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公立学校永远都不缺产品和故事,有的青出于蓝,有的死在沙滩上。

K12教育产品入校发展浅析

进校产品的发展,从国家政策这个维度来看有它成长进化的必然性,但背后其实离不开通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

不管怎么看,进校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盛、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中间多少沉浮,一定有它值得思考的地方。

所以,不妨来看看这将近20年的历程,即做回顾,又算总结,也来看看未来。

如屈子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篇文章,就从历史的发展,先来看看电信增值业务。

其实,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产生于清末1903年“葵卯学制”,在此之后,随着整个时间进程的推进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系统。

虽然这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化,但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家庭和学校的之间的分离和隔阂;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不可缺失的地位,开始让人们关注到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随后,政府不断出台措施在政策层面推动,包括1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及1998年颁布的《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等。

但因为基础设施、联络介质等客观环境的约束,家校之间沟通的方式仍然非常有限,如老师家访、一年或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考试试卷签字、学生手册(有成绩单和老师手写评语,家长手写评语)等。

这就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甚至遗漏的现象。

1、缘起

90年代末,网络技术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社会信息化”也应用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

2002年7月,教育部把“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家校互联、家校互动的应用研究”和“家校通的研究与应用”作为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列入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

2002年9月,《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而从手机用户规模看,1999年手机用户仅为2448.1万户,截止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4.55亿,据市场研究公司IEMR预测,到2010年,手机用户数量可以增长到7.38亿。

至此,随着政策的影响和基础设施、国民个人硬件水平的完善,家校通,也就是后来的“校讯通”开始正式进入家长们的视野。

2003年春,SARS爆发,“校讯通”在当时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在北京,有400多所中小学、接近40万师生通过校讯通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学校通过短信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发布相关信息、作业或者恢复上学等公告,达到了非常好的点对点的及时沟通效果。

而因为此,全国各地的许多公司开始纷纷加入了这个队伍。

2、高潮

随着业务受到市场的青睐和重视,几乎全国所有中小学都用上了“校讯通”,仅河南移动“校讯通”业务截止2008年8月,用户就超过380万,且不断增长;

到2017年,中国移动公司统一“校讯通”市场,独占市场份额。

另外两大运营商联通和电信也相继推出“家校通”、“翼校通”作为同类产品来抢占市场,也因为此,各种围绕“校讯通”的业务模式百花齐放;

对于一些重点学校,直接投入信息化建设费用,赠送宽带,围绕“校讯通”短信,配置门禁、免费一卡通、IC电话等,以此来打造标杆,发挥头部效应;

还有的,则是10元/月的“校讯通”费用,直接用话费返抵,或者通过其他的方式返还给家长,对于关键人直接通过话费包、流量包、甚至手机的赠送来获得支持,目的就是圈住学校,圈住学校的学生家长,以期后期变现盈利。

而依附于此业务存活的公司不计其数,各省不得不制定升级及考核标准来规范业务销售代理公司(SA),靠此上市的【拓维信息】、【全通信息】也靠此业务的盈利能力做到过教育信息化行业龙头。

据业内人士透露,“校讯通”产生的收入最高时能达到160亿元,直接服务的收费用户达到千万级。

3、“衰落”

实际上,运营商基于“校讯通”也做了很多符合信息化的应用功能,比如校讯通博客、班级空间、博客圈等,但在家庭入网率低,手机不支持上网的年代,大多都变成了鸡肋,没有完全普及。

而随着“校讯通”核心短信服务的普及,家长及社会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多。

比如学校作业、成绩、表现等本身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的重要一环,为何还要收费?

比如学校选择一个运营商的“校讯通”后,这个学校使用其他运营商手机号的家长,必须更换相同运营商的手机号才能获得服务。

等等诸如此类。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QQ、微信、飞信等沟通效率更高、更加方便的应用开始出现。

在家长、社会的怨声载道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校讯通”业务终究没有逃脱历史的命运,开始走下坡路。

2014年,北京市颁发《关于2014年北京市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叫停“校讯通”,吹响了“校讯通”业务衰落的号角。

随后,重庆、江苏、安徽、河北陆续加入叫停行列,“校讯通”成为夕阳产业开始成为共识,运营商们也开始谋求“校讯通”业务的转型。

但不可否认的是:

“校讯通”仍然是公立校内最具盈利能力的产品,它养活了许多公司、创造了许多就业。

“校讯通”作为电信增值业务,仍然是众多信息化入校产品的“底层能力”,学校很多关键信息的触达,还是会以多选的方式肯定它的存在。

“校讯通”基于“运营商—SA—学校(教委)—家长”的一整条完整商业模式、服务体系仍然值得许多入校产品学习和借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教育信息化

梁云真·《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研究》

业界动态

K12教育智能排课系统,产品说明书设计

2020-7-24 14:08:36

业界动态

订单中心:新零售订单的设计方法

2020-7-24 14:34: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