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产品入校发展浅析——软件系统服务

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入校产品“校讯通”《K12教育产品入校发展浅析——校讯通》,“校讯通”应该算是进校产品的先驱了,软件、移动app等进校的产品大多都复用了“校讯通”的短信能力。

K12教育产品入校发展浅析——软件系统服务

这篇来看看进校产品——软件系统服务,以下。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其实早在2000年10月,我国教育部就颁发了关于实施“校校通”的工程文件,希望通过校园网的建立来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普及强化信息技术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因特网用户1998年才不到200万人,到2008年6月底新增到2.53亿。

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开始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变革,当时更是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

而实际上,相比中小学等k12学校,在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发展是走在前列的,往前可追溯到1994年的CERNET示范网工程。

作为参考,许多中小学学校开始思考,如何将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以此提高学校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1、软件购买

从最初满足单个功能的客户端软件购买,到适用于全校信息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从收取服务费,到一次性买断,这其中的变化其实就是信息化意识的迭代升级。

而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对效率提升的期望程度,是信息化意识提升的原动力。

以排课为例,这个工作基本就由一个老师负责,他要根据上课日期、教学科目、课时安排、授课老师、老师授课习惯、课时冲突、课时合理分布、主科目优先、不同班级教学计划一致、个别老师授课时间特殊要求等原则完成排定。

这其中还涉及节假日调课、教师因产期、病假等原因不能授课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

所以,一个好用且能提高效率的排课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可视化使用到数据积累,再到根据规则智能排课,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排课系统。

这也算是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而这种例子在不同岗位,不同事项中还有很多。

如在校职工工资发放、老师绩效考核、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等,就归属于学校不同部门的不同主管老师。

所以,对于负责这些专项事务的主管老师来说,如何在准确达标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就成了他们的非常关注的事情;而因为这些需求场景实际存在,又有足够大的市场,就自然而然有人来满足这些需求。

这种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因为只需满足部分具体的需求,所以价格便宜;对应负责的主管老师直接向学校财务申请就可以完成购买。

但问题却在于,因为缺乏整体设计和规划,基本上每个不同业务系统都是不同的供应商,开发软件不同、数据标准不统一,在以学校为单位的范围内形成了“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联动。

2、项目定制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些经费充足、信息化意识强的学校开始与外部第三方的软件公司洽谈,进行整体的设计,希冀打破“信息孤岛”,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这也催生了很多专注做教育项目的软件企业。

往往许多软件公司都是一个系统跑天下,因为真正要做到适用,是需要不停的获取反馈、且不断迭代优化的,软件公司一般没有这个精力和耐心。

一个完整的学校级信息化系统一般包含了门户网站、教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考核系统、资源中心、图书馆系统、各类业务工具(工资发放、报修、会议系统)等等。

了解传统软件行业的都知道,每一处的改动和优化,都是要收取费用的,这么多业务系统,面对的都是不同的需求老师或部门,如果全部允许优化,这其实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正因为此,虽然校级的“孤岛”被打破,但使用习惯培养不起来,因为不符合学校直接使用人的实际需要。

且每个学校的信息化程度、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以及对信息化的需求都不同,很多系统最终的结局就是被荒废,或成为政绩工程。

而与这些学校相反的大部分学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们的财政在教育局,学校没有财务自主权,费用过高的系统采购都必须经过教育局审批(一般是3万元以上),有的还必须走招投标流程,所以大部分学校可能都还没用过信息化系统,处于打“游击战”的阶段。

还有一些区域的学校,教育局会统一进行区域信息化系统建设,这就涉及到从“教委-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学校只作为参与角色提供需求和建议。

这种建设下来的系统也不尽如人意,大多浮在空中,没有真正落地到学校的实际场景。

整个行业在这种浪潮和共识的怂恿下,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时间投入很多,效率回报却很低,重复造轮子,业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比比皆是。

3、SaaS化

可以说,传统的软件购买和项目定制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其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的学校还是需要收费低、服务效果好、且能真正满足需求的软件系统。

SaaS是“软件即服务”的简称,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需应用及服务,并按使用时长进行付费。

SaaS本身的模式特点本身是能够满足学校需求,且有许多公司都开始将这部分的系统搭建在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上。

如基于微信生态的“园钉”,开发独立app的“云校园”、“晓黑板”等,以及近来巨头阿里巴巴宣布要做数智化统一入口的“钉钉未来校园”,实质都是基于SaaS的服务。

那为什么在这个赛道没有头部公司呢?

首先随着校园信息安全逐步得到重视,许多学校对信息的外部储存有一定的担心。

其次,许多SaaS公司没有完全做到灵活可变去满足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学校。

再者,已经购买传统软件和做过信息化项目的学校选择成本高,会综合考虑迁移成本。

所以,不同学校在需求、信息化意识、财政能力等各方面不尽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不同类型业务的存在。

  • 软件购买的:价格低,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存在“信息孤岛”,只能单向选择,不能按需升级。
  • 项目定制的:能基本满足学校需求,打破校内信息孤岛,但是价格昂贵,也存在升级麻烦,推广慢,使用率低下。
  • SaaS化的:价格便宜,大部分能满足学校需求,但存在信息安全问题,没办法与学校现有系统做到兼容。

而这时就会出现,在同一个学校使用多种类型软件的情况,把学校、老师、家长孩子弄得苦不堪言;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咱下次聊。

总之,不管什么市场,不管信息沟通效率高到何种地步,信息差永远存在。

不同的业务只要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说到的优缺点和案例一定不是全部,不能一言以蔽之,市场就是这样,要辩证的看。

业界动态

订单中心:新零售订单的玩法

2020-7-24 15:48:25

业界动态

如何做好需求分析?

2020-7-24 17:01: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