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在发现澳大利亚黑天鹅之前,所有的欧洲人都确信天鹅全部是白色的。——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黑天鹅”用来指代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如果把黑天鹅引申为相对概念,超出我们认知格局的都是黑天鹅。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各种观点和言论,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尤为重要。我们无法回避黑天鹅,但可以提升认知格局。

1、什么是认知体系

业内不乏对认知的探讨,但认知体系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先了解知识、认知和体系的概念。

知识和认知

· 概念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百度百科

简单理解,认知其实是一种知识管理的模型,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比如“奥卡姆剃刀原理”是知识,我们理解这个原理或应用在设计上,就是认知。知识是因,认知是果。知识不一定能产生认知,但认知必须拥有知识。

·DIKW体系

我们通过“DIKW体系”进一步了解知识和认知。“DIKW体系”是关于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 Knowledge,)及智慧(Wisdom)的体系。

数据是数字、文字、图像、符号等客观事实。信息是经过加工赋予含义的数据。知识是筛选提炼后有价值的信息。智慧是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从层次结构看,从下到上是一个客观性逐渐降低,主观性逐渐增强的过程。数据的客观性最高,智慧的主观性最高。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举个例子,一张图片,在我们浏览前,它只是存在网络的数据,被我们浏览后,它对我们而言就是信息。我们从图片中分析出配色排版的规则,信息就转变成知识。当我们把提取的规律对外分享或应用在我们的作品中,它就能变成我们的智慧。

从噪音中筛选数据,转化为信息,升级为知识,升华为智慧。这样一个过程,是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认知升级的过程。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

·体系

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百度百科

世间万物,大至星系小至原子,都是体系。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

我们可以把认知体系理解为:知识管理和应用的有序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区别在于,是否更加科学、理性、全面。

人的知识,初始可能只是一个个零散分布基础的平面圆,在丰富的多维扩充后形成立体的球体,经过体系的演进变成每个人独有的认知星球。不同人的认知星球相互影响,形成引力,星球汇聚,形成璀璨银河,形成浩瀚宇宙。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2、为什么要构建认知体系

认知是设计的本源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以来备受推崇的新兴科学,是以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六个研究方向: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认知人类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

设计基于认知科学,因为认知是人类学习、记忆、思维、理解的行为。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设计的过程也是逻辑思考的过程。想要科学地做设计,就需要把认知学理论运用在设计上。

如大家熟知的“格式塔原理”,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一种人感知整体的心理现象,包括完形、结构、组织。其中“接近性、闭合性、相似性、连续性、简单性”五项法则,是大家在设计中广泛应用的原则。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决定设计思维

面对同样的设计需求,不同的设计师有着不同的设计模式。

设计师A,一接到产品需求,就按产品原型完成设计方案。产品提出意见,设计师按照产品的想法和要求进行修改调整。

设计师B,接到产品需求后,先了解需求的背景目标策略,设计方案时研究行业情况、设计趋势。产品提出意见,设计师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分析方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产品的意见有什么问题和风险,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设计师C,接到产品需求后,能从产品、技术、市场等多角色立场看待需求,设计方案时能从商业逻辑,营销层面,传播角度等多维度考量,和产品共同探讨出ROI(投资回报比)最佳的设计方案。

是否能更系统的、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决定了设计师看到的是冰山一角,还是看到冰山全貌,是否能看见那些“水下面”的。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把碎片拼成图

我们正处于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短暂的午间小憩时,在拥挤的地铁公交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手机,即刻获取最新资讯。碎片化利用信息时代的便捷性,时时刻刻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我们用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完成信息的及时更新。

大家是否有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看到喜欢的内容,满心欢喜的收藏,而后却很少再打开看过,或者想要寻找时却难以找到。读了很多文章,觉得学到很多东西,但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使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构建认知体系,深究知识的底层规律,让零散的知识点产生关联。信息数量庞大,让我们无法深入阅读和理性思考。我们热衷于搜集,却在信息海洋中迷失了自己。时间可以碎片,信息可以碎片,但思想不能碎片。及时归纳整理反思,才能把碎片的知识拼成思想的图景。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3、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信息会爆炸,知识不应爆炸。当我们面对海量信息感觉迷惘时,更多是因为知识混乱,没有形成体系。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我用四个字概括:学、思、悟、行,引申自习大的“学思悟践、知行合一。”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1、学

学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储存。

·收集

收集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信息主要来自这五个方式:1. 阅读书籍,如纸书电子书。2. 学习课程,如现实中的课和网课。3. 网络碎片,如电脑上使用搜索引擎、浏览网站。手机上阅读公众号知乎微博等。4. 与人交流,如和家人朋友同事专家的交流。5. 自我产生,如自己的灵感、随手写画。

梳理信息来源,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自己的信息结构,思考是否能提高获取质量。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筛选

明确信息来源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避免低级知识的吸收,减少无用信息带来的紊乱,避免浪费时间精力。那么如何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呢?1. 明确主题和用途。我想获取的信息是什么,用途是什么,为什么要建立它,带着目的去寻找。2. 阅读这个知识领域的经典教材和书籍。3. 关注这个知识行业大佬的文章作品。4. 学会高效辐散,每本书的参考资料是我们新的好知识的重要来源。喜欢某个设计大佬,看看他关注的设计大佬。

搜索是我们垂直了解某个知识点的常用行为。在此分享一波搜索小技巧,我们要学会用机器听得懂的语言向搜索引擎提问。1. 提炼搜索关键词。避免使用长句,学会把长句换成用空格间隔的几个关键词。2. 用减号去掉某个关键词。如不想看到广告类的搜索结果,可以输入“关键词 -广告”。3. 用加号指定包含某个关键词。如结果需要包含设计。输入“关键词 +设计”。4. 用site:网址指定搜索网站。如结果想指定站酷内,输入“关键词 site:www.fangan66.com/”。

·储存

借助“外脑”。外脑,相对严谨的说法是在外部世界可找到的信息载体和运算工具,其实就是脑外储存我们知识的地方,如笔记工具。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和处理大量信息,而外脑擅长。外脑就是帮助我们调用知识,随时取用的。
比如,我的“外脑”有两个库,一个是知识资料库,用于保存文字类知识。一个是设计灵感库,用于保存图片素材。同类型知识最好使用同一个工具保存。分散保存,对管理和查找都很不方便。关于好用的外脑工具,又可以写一大篇了。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2、思

思是对信息的理解和梳理。两个重要原则:有序和索引。

·有序

有序是为存储的知识建立秩序。将相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类别,产生统一,形成合力。分类的方法,可以是简单并列,也可以按一定逻辑。一篇好文,一本好书,一门好课,都自带框架体系,这些框架体系就是我们秩序的借鉴对象。我们可以参考,但一定要自己亲自分类。

分享一个实用的字母+数字法。工具上文档的排列顺序一般默认是按字母及数字顺序排序。我们把知识分类后,先按ABC字母顺序命名,每个字母代表一个主题。而后再按数字,为每个主题继续建立秩序。如A产品、B交互、C设计,C设计下是C01界面设计、C02品牌设计、C03平面设计。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索引

索引是让已梳理的信息在需要时能被快速搜索和提取的方式。比如,打标签、划重点、关键词提炼等。索引是大脑工作的方式,当我们觉得知识难以调用,是因为缺少索引的方式。

对于索引的建立方式,最值得拜读的是传奇大师——尼古拉斯·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他一生共发表了70多本书和近400篇学术论文,他把自己高产的原因归于自己这套独特的方法。简单介绍这个方法的流程:1. 用小卡片记录阅读笔记和引用书目。2. 为每张卡片建立独一无二的编码。3. 把小卡片放到一个盒子里,按号码排列。4. 给不同卡片建立联系,让卡片盒成为灵感产生器。详细可阅读《How to Take Smart Notes》——Sönke Ahrens

3、悟

悟是把信息转变为知识。两种方式:深度思考和建立知识连接。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莫琳·希凯。”万物皆可悟,凡事背后必有逻辑。碎片化阅读,能让我们轻松获得一个个现成的结论和观点,但同时会弱化我们的思考能力,形成因为A所以B,只要有C就有D的单元思维。而深度思考能让我们主动探究那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逻辑,从多元维度出发,辩证的看待事物。

深度思考的方式,比如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一书中提出的思维模型四个层次。“第一类,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而第二类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往往来自更大样本的归纳提炼,第三类的学科原理型源于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型是人类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四种思考深度没有绝对的高下好坏之分,而是有各自的使用场景。”

对应到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我们最常调用的是第一种经验技巧型的,凭直觉经验的设计。第二种方法流程型的如竞品分析等可复用的思维模型。第三种如格式塔原理,有严谨的科学理论研究作为设计依据。第四种应该是那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被降维打击,思想碾压的宏观底层的设计观了吧。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建立知识连接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某个时刻就是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如果我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就能提前问问自己。这个知识对我有什么影响?它还可以解释其他什么现象?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它?那么知识就可以形成一种“自动触发”,当我们遇到某个问题,就能迅速连接相应的知识。这里的自动触发需要两种知识连接,一种是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连接,另一种是建立知识与现实的连接。

知识与知识的连接,我们可以把具备可连接性的两个知识连接在一起。如“尼尔森可用性原则”中的“防错原则”、“容错原则”和“界面黄金8法则”中的“提供简单的错误处理法则”都提出了界面设计中需要尽量防止错误以及错误后提供清晰的帮助。“尼尔森F视觉模型”和“古腾堡图表法”都是关于人眼对页面的视线浏览规律。我们进行知识连接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启发创造新的联结,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将知识上升到知识体系的骨架所在。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知识与现实的连接,是思考知识点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如“席克定律”,是一个人面临的选择越多,所需要作出决定的时间就越长。我们去餐馆吃饭,面对有100道菜的菜单,我们很难抉择该点哪道菜。如果菜单上只有10道菜时,我们就能快速做出决定。应用在界面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业务的重要性对界面的功能分类组合,帮助用户减少认知时间的成本,让用户能够根据不同的模块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如导航,功能入口的设计。提前设想和梳理未来的应用场景,能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自动触发。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4、行

行是通过运用和输出,把知识转变为智慧,用我们的行为影响周围的环境、人和事。行的方式可以分为应用、分享、更新。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一个关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的实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实验结果显示,听讲、阅读、试听、演示等被动学习方式的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而讨论、实践、教授他人这些主动学习方式的留存率分别为50%、75%,90%。形成自己认知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输出。

设计师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用是把学到的知识用以指导生活和工作,学以致用。无论我们看了多少设计理论,学习了多少排版和配色的技巧,只有自己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上,让知识发挥作用,才能变成我们真正的宝藏。

·分享

分享是知识的重新结构化,乐高积木原本价值不大,但如何组合成一个第一无二的乐高城市,价值就很大。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知识分享,传播给其他有需要的人,比如在站酷公众号写文章。无论是写一篇深度文章,进行一次深度的分享,还是和圈子里的人进行交流,都能倒逼我们去进行更优质的输入。

·更新

时代在发展,环境日新月异,问题层出不穷,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也会快速演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只要我们掌握构建认知体系的方法,把新挖掘的知识连接点纳入既有认知体系,时时更新,就能在新的领域打开局面。

结语

最后,引用作家三毛的一句话“你的潜力非凡,因为你肯思想。这是最可贵的人生至宝。”人的悟性、感受、想象力及一切认知,全由思维而来。善于体系化的思考能给予我们清晰的认知。知识是星辰大海,认知之路更是漫漫。在设计的道路上,我希望自己不至于太无措、太迷茫,那就多一份思考,吸收他星之光,亦做自己的太阳。

业界动态

设计师如何运用这个图标方法,绘制与品牌息息相关的图标?

2020-11-3 17:14:26

业界动态

直播网红正在失去“榜一大哥”

2020-11-3 17:38: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