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产品误解的MVP

MVP(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埃里克.莱斯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出的理念,在互联网公司中被广泛接受并实践。

被产品误解的MVP

它的目的主要是验证两件事:

  • 一是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 二是产品能够创造商业价值。

最常见的定义是产品有足够的功能满足早期客户的需求,并为未来的开发提供反馈。但这种说法常被误解,人们通常只做到了前半部分,而忘了后半部分。

MVP不是发布基本功能的堆砌,然后等待下一次迭代,用户的信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就打破,就很难重建。

误解一:MVP只要有基础功能就可以了

很多人的认知里会认为MVP只有实现基础功能就可以了,至于产品存在的BUG、可靠性、易用性等,留到下一个版本慢慢迭代就好了。

这里还是那句话:用户的信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就打破,就很难重建。

如下图模型,是由澳大利亚的设计师Jussi Pasanen提出来的。它非常明确地说明了MVP应该如何定位,并在快速使用户获得产品的同时,不让用户失望。

被产品误解的MVP

根据模型可以看出构建最低可行产品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切片,而不是一次构建一个层。

这个切片既要满足有细分用户,和此用户对应的用户需求,不仅提供产品功能,还要保障产品的可靠性、易用性和体验性。

被产品误解的MVP

所以,MVP不是我们理解的只包含一个可以使用的基础功能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有用户、有需求、有功能的产品,并且这个产品还得好用。

任何MVP都必须具有一系列为用户提供的价值特征,不然就无法验证其商业价值并持续迭代了。

误解二:MVP的底盘基础是产品功能

产品功能是产品所有价值的底层,但MVP不是。MVP除了是产品,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必须是可行的。

可行的意思就是满足用户需求,并且用户乐于使用。所以MVP的金字塔底层是用户,而不是产品功能。

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出产品的受众范围越广,其所对应的用户需求和问题就越多,必须构建的功能就越多,产品便会变得越复杂和越难于使用。

所以根据MVP的定义范围,如果我们想快速完成一个MVP,那没有什么比划定用户范围,更能显著地减少开发时间了。

被产品误解的MVP

误解三:C端产品的MVP落地方法可以套在B端产品上

下图是一个非常经典的MVP路径图,我们只知道它很简单易懂地说明了MVP的经典路径,但却误以为适合所有的产品研发。

试想一下,如果B端产品按此步骤来进行MVP,那便意味着,每下一个版本的研发都是重构。而B端产品一旦投入市场使用,拥有使用客户之后,重构几乎都是灾难性的。

被产品误解的MVP

假如C端产品是建平房小别墅,业主需求更多来源于感性,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建筑周期也比较短、平、快,架构师调整起来也非常容易。

那么,B端产品就更像是在盖高楼大厦。假如基础没打好,推倒重建就等于毁灭。一旦被客户使用,调整和做减法的难度极大。

所以,B端产品和C端产品的MVP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to C的产品MVP最重要的是验证需求是否存在,商业模式是否成⽴?基于验证需求来实现最简MVP,然后在迭代开发演进,侧重点是用户体验。

to B的产品由于业务以及逻辑都是极其复杂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的to B产品不是为了验证需求是否真的存在,而是让产品以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面市,支持客户和业务抢占市场,再让市场用户需求不断驱动研发。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产品与市场的匹配度,更能避免闭门造车出来的产品与客户的实际业务及期望南辕北辙。

不管是B端还是C端产品,其实都是可以进行MVP的,但别忘了MVP产品核心精华:live or die , but quickly.

业界动态

「烧钱战」还没结束,在线教育的「人海战」又开始了

2021-3-8 14:17:33

业界动态

女性品牌的营销之辩:永远不要讨好女性

2021-3-8 14:28: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