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体验设计之“初识”

我们正处在一个体验经济时代,现代社会的物质丰裕度大大提升,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品类也得到极大丰富,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获得,人们在得到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后,必然会去更多追求美好生活体验。人们对好体验的追求也在商业活动中得到充分验证,为体验买单,好体验的产品和服务取得快速增长营收大幅提升,体验的价值不断得到重视。

探析体验设计之“初识”

那究竟如何做好体验设计呢?从今天开始我将尝试从哲学、历史、文化、经济学、人类学多个不同角度对体验设计进行一系列探析连载,希望可以展现出其更多本质内核。我们就先从搞清楚何为体验和设计开始吧。

首先从直观上体验设计由两个词组成“体验”和“设计”。体验这个词在英语中是experience,它对应的中文含义里包括经历、经验、体验等。汉语的这种细致区分,其实表达了我们文化心理中对于体验层次的敏锐把握。如果说经历是一种客观过程,经验是一种主客观的结合,那么体验更偏向于主观的感受。

著名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体验既不是主体的主观认知和感受,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它是人与环境相遇时动态的、连续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每一个完整的体验因为其过程和结果的独特性,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个体,是一个在某个特定目的引导下的有着“开端、发展、结束”完整的动态结构。所有的体验都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体验不只是简单的在环境感知基础上的行为互动,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也必须被感知、感受,从而形成有情感、有意义,值得记忆的经历。

体验发展成为一段特殊的经历,是体验者在特定目的引导和特定情感驱动下的选择与意义创造过程。体验者的期许、结果和预期之间的差异,投入的精力,付出或感受到的情感都影响着体验的创造。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体验是一种动态持续完整过程,从体验者的视角经历了期许、参与和长期影响的一段完整的经历。期许阶段,人们将特定需求转变为内驱力,即动机,驱动选择以达成某种目标;体验的参与阶段,人或多或少都要与环境、事物互动,主观感受并投入情感,对周遭及自我进行再认识,更新以往的经验;随后这段经历将对体验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感悟、记忆、反思,进而建立社会认同与价值观,发现生命的意义最终产生长期影响。累积的经历与经验将作为个体的新体验的“场”。

现在已经对体验这个概念有了认知,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设计。

设计本来是立足人的需要而对自然事物进行人为改造,使之变成人为事物的创造过程。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表现,这里的对象包括物、与物的关系、与人的关系;

既然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要说明设计就要弄清楚创造这个概念,中西方对创造有不同理解∶ 西方是自由的独创;中国是自然的生成。

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先生指出西方哲学对自然的理解是双重的:”一个是创造自然的自然,一个是被自然创造的自然。那么在这种双重的自然结构里面,包含自然界的动力和自然界,区分出精神和物质。他们发展出了个体精神,个体的能动性,个体的创造性,推崇个体的自由意志”。

邓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概念里则没有这种分化:”精神和物质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分化,自然界不是任何东西所创造的,包括它自己。自然界只是’生出’自己。自然界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生,生养生殖,生殖不是创造,创造必须人为,有意为之。”

中国文化里一直讲寻天道,儒家的天道则是自然原则血缘伦理,讲名分制度,儒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是让人的行为与天道合一,成为圣人。这里面必然有人为的成分了,人为就是”伪”。

道家的天道就是自然本身,强调道法自然、无为、天人未分,道家强调天人合一,则是让人回归到天人未分状态,去掉人为效法自然也就是去伪存真,成为”真人”。这种自然而然的生活,就是精神和物质浑然不分的浑沌般的生活,自由和意志是其盲点。

邓先生精辟地将道家的自由概括为”无意志的自由”,而儒家的意志则是”无自由的意志”,我们就是缺乏完整的自由意志。

儒家和道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儒道互补的方式努力防范自由意志的萌发,持续了两千多年,成功地积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人们习惯于在无自由的意志中体会到担当道义的浩然正气(儒家),在无意志的自由中体会到物我两忘的天然之境(道家)。

中西方对自然概念的不同理解,也使得对”创造”的理解从根本上产生差异。西方文化将自然概念分裂为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创造的自然,这就凸显了创造力,它是一种精神事物即自由意志。

这就给人以信心和示范∶人也是自然,也具有两重意义上的划分,一方面,人是被创造出来的自然,具有被动性,但另一方面,人也能够像创造自然的那个更高级的自然那样,具有创造力。而且,自然能够自己创造自己,人也能够自己创造自己。创造才是自然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人进行创造不仅不是对自然的违背,而且恰恰是深刻展示了自然的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将自然概念分裂成两重含义,而是浑然一体,没有创造和被造之分。自然是怎么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自然而然地生出来的,生是生殖生养,是自然现象。生养不同于创造:生养是自然的现象,创造是自由的现象。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自然概念下,人们熟悉生养、强调生养,但不熟悉创造,排斥创造,把它视为不自然、视为离经叛道。

人工物的创造蕴含着道家和儒家思想,道家多用天然材料(比如竹子),人工痕迹越少越好,越不加工越好,并且向自然学习,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观上”不为”、”不刻意”、”守拙”,这是造物思想中的道家立场,创造就是不人为地创造。这对工匠精神和精致生活是起消解作用的。

儒家认为人工物不仅是用具,还是礼的象征,用来彰显伦理等级秩序。因此人工物的创造,就是要下功夫”切磋琢磨”,产生了工匠精神。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促进了造物的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但这里是不允许自由创造的,工匠所要做的就是如法炮制、完美执行。改变了”法”,改变了”法式”,造物的创新就可能导致礼的僭越,这是工匠的警戒线。物的精雕细琢和礼的繁文缛节是一致的,都要一丝不苟,循规蹈矩,这是造物思想中的儒家立场。

因此道家的造物思想是去除个人的意志,从而获得一种无为的自由,这就符合了自然之道。儒家的造物思想则纠正道家的偏失,强调去除个人自由,克己复礼,从而获得一种循规蹈矩的坚定意志,要符合其主张的自然之道即人伦之道。

大部分时候之前工匠以及今天的设计师是两者兼有的,即喜欢回归自然,也追寻工匠精神,这种互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原创不足的焦虑。

西方文化把设计理解为自由意志的自我突破,中国文化把设计理解为自然的生养。前者强调自由的独创,后者强调自然的顺从。

至此我们对体验和设计的进行了多角度的洞察和体悟,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到底是什么支撑和决定了体验设计的诞生?就放到下篇文章再来细讲吧~

业界动态

未来品牌营销的重点究竟在哪里?

2021-3-11 9:27:29

业界动态

如何利用人的高效心理写勾魂文案?

2021-3-11 9:35: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