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迭代:内容创作的产品化思考

大家应该能发现,我最近的话题始终围绕着内容创作这个话题展开。

无限迭代:内容创作的产品化思考

重新思考内容创作

因为我意识到过去几年以来,我并没有持续地更新内容,并将之养成一个持续的习惯,所以时常断更,屡屡失联。所以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内容创作方式和流程。

我现在会有意识地逼迫自己在有闲暇的时刻,即刻进行创作,将自己脑中的只言片语和灵感火花记录下来,即使没有想法,也会强行为之,后面再行编辑即可。

这个方式很有效果,在闲暇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我的内容创作频次和内容创作兴趣都极大提升,对我来说,内容创作不再是庄严隆重的写作,而是灵感瞬间的激发。

但这并不够,远远不够。

内容创作的结束仅仅是内容传播的开始,过去我在内容创作阶段中投注了所有的精力,而在内容传播阶段则鲜少关心,仅仅是将文稿简单地先后发布在不同平台即宣告结束,坐等阅读量的增长,而最终的结果却总是让我灰心,甚至直接打击创作热情。这就是此前反复断更和复更的恶性循环。

人总是过于容易地陷入对自己的孤芳自赏,对比更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其实我的创作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那时候的我往往更加在乎内容是否得到认可,而非如何提高这些不足之处。

好在我还算是个善于自省的人,我开始重新思考在内容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表达自我与取悦听众的平衡点

我逐渐意识到,内容创作者在内容创作之外的内容传播的重要性,从本质来说,内容创作是在表达自我,而内容传播则是为了取悦读者。

很多时候,表达自我和取悦读者是两个极端,不能相容,很少时候,这两者能融会贯通,琴瑟和鸣。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创作者达到巧妙的平衡。而要达到这种平衡,创作者不仅要认识自己,更要认识自己的听众。

我仍然鄙视某些习惯以下三路命题的标题党,仍然鄙视某些以编造和抄袭为生的缝合怪,或许他们从来不以内容创作者自居,或许他们从来都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生意,他们只是信息的搬运工。

我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质量劣化的见证者,也是内容创作者崛起的见证者。我知道,互联网的信息浪潮中,有人站在潮头,踏浪而行,有人初到海边,追逐浪花,或者捡起海边的贝壳。

内容创作是那条更困难的路,但是我深切地知道,最困难的路,走过的人会更少,那里的风景也更好。而那条太容易的路,总会因为走的人太多而过于拥挤。

我要走那条更难的路,成为高质量的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

以产品经理的视角思考内容创作

大家都知道,作为内容创作者之外,我还是一个有资深的产品经理,也会和大家分享产品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各种经验和方法。但是在内容创作这件事上,我没有充分意识到内容创作和互联网产品本质上的相似性,囿于内容创作过程本身,而忽视了内容作为产品的完整性。

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内容创作的结束只是内容传播的开始。

那么内容传播结束之后呢,是否意味着内容工作的终结呢?远非如此。

「这不是结局,甚至不是结局的开端,也许只是序幕的结尾。」

以上引自丘吉尔在盟军在阿拉曼战役的庆功宴上发表的演进「结局的开端」(The End of the Beginning)。我们知道,二战有三个主要转折点,欧洲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和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自此之后,盟军转守为攻,反败为胜。而从阿拉曼结束的 1942 年11 月到战争结束的 1945年 9 月,和距离德国闪击波兰的 1939 年 9 月几乎一样是三年。

所以一次内容传播的结束,只是这轮内容工作的结束,同时更是下一轮内容创作的开始。内容创作也需要不断迭代的精进思维。

内容创作的迭代路线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创作情况来具体分析此前的内容创作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优化创作方式,精细化运营分析流程,调整受众定位,持续迭代内容创作的增长引擎。

创作方式

从内容创作的平均质量来说,观点质量和文笔水平都符合预期,但是在样式和排版上面缺乏考虑,所以可读性并不高。图片和图表也不多,对于读者来说,过多的文字确实也缺乏吸引力,对产品经理来说,用户使用体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内容质量,现有的原创 + 翻译模式 (翻译我会注明来源) 已经能够保证内容质量的稳定性,而我只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文笔水平和翻译能力,就可以持续提升质量的平均水平。

对于样式和排版,我认为这是一次性的过程,只要能找到足够好的文字样式和排版模式,就可以作为模板不断复用,内容的的可读性由此也将有所保证。而后续只要稍微调整即可。

对于图片和图表,尤其是专业图表的使用,我认为将会「遍历分形」带来很强的独特性。所以,我将制作更多的专业图表,包括信息图、流程图和思维导图等各互联网行业常用的专业图表和模型。一图胜千言,这些图表将帮助我更好地表达某些复杂的技术概念和业务流程。

无限迭代:内容创作的产品化思考

运营分析

从各平台内容,如微信公众号,知乎和今日头条等平台运营管理来说,几乎失位,对于内容专题的整理、同时与各位关注者的互动;以及对于关注者,发布内容的数据分析都很不到位,作为产品经理,如何利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所以,我将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梳理出高效的内容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

这套内容管理体系包括如素材的管理,内容选题,内容发布和发布平台的管理等环节的流程管理,梳理出一套高效的内容管理流程将极大提高我的内容创作效率。

而双向的沟通机制,如与关注者的互动和交流,以及用户社群的管理和运营,我认为也会帮助我更好的了解我的听众,也用你们更好地了解我这个表达者的想法。

而对于内容和关注者的数据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将使用各平台所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同时获取源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同时也会分享这些过程)以及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从更大的范围了解听众的行为和偏好,也根据这些偏好调整创作选题和创作方式。

受众定位

从「遍历分形」这个自媒体品牌本身的内容规划来说,受众定位仍然不够清晰,缺乏一些鲜明的特征(或者是标签)和主题,以便于关注者快速识别和定义,比如到现在为止,「遍历分形」账号在各平台发布过产品经理、工具使用和互联网新闻时评等多个话题的文章和问答,这些内容不能说没有关联,但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确过于松散,很难形成合力。

所以对于规划定位,我想了很久,回顾当年开始「遍历分形」的初心,我最终有了答案。

其实产品经理也好,工具使用者也好,互联网新闻的观察者也好,从表面上看,是特性分明的角色,需求,想法和思维方式也有所区别。但是从本质来看,这些角色就好比一颗钻石所产生的无数切面,而这个钻石,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也就是在各种或大或小数字屏幕之前的你我。

这就是「遍历分形」的存在意义,为互联网原住民寻找更好的方法论,工具和生活方式。

因为这是一个被加速的时代,一个过于忙碌的时代。

数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从业者的中年焦虑总是那么真实,35 岁之前担心过劳死 ,35 岁之后担心被优化。

除了焦虑,我们应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

而「遍历分形」则致力于帮你做到这一切,我们始终会寻找更好方法和工具,帮你高效地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依靠这些先进的方法和工具,疲惫的打工人们可以重新从繁琐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时间留给健康、家庭、生活和兴趣,这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寻找有趣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未知机遇。

我们也将和大家一起探索在线协作,远程工作等更灵活的工作方式,能够让我们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

而我们终会遇到有趣的人和生活方式,看到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和另一个你。

业界动态

这才是现在的职业教育

2021-4-6 9:23:48

业界动态

B 端产品必修课:UML入门

2021-4-6 9:39: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