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抽象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本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信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而且由于互联网渠道的加成,获取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媒体传达出来的信息一般过于表面,同一性质的问题,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多条信息的描述和分发,如果不加以思考就妄加判断,可能会造成决策的失误。

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当然,对信息思考过后,可能做的决策也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知识储备是不一样的,做出的选择自然也会不同。

但有一种方法,可以提炼事情和问题的本质,让决策者可以更清晰的找到事情的根源,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这个方法就是抽象。

抽象的概念

抽象,有两种词性:动词和名词。作为动词,是指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作为名词,与具体相对,指某件事情太过于概括、难以理解。

这篇文章里的抽象概念,用的是动词含义。

动词抽象的概念,在百度百科里面是这样解释的: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具体的说,抽象就是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上面的解释有点过于冗长,若用一句话来描述,可以概括为:抽象是关于时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从其表面到本质。

为什么要抽象

1、认知升级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的过程。升级是指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认知会从其表面到根本。

假如认知有等级划分的话,认知升级就是一步步从低等级到高等级的过程。可以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个体的认知会随着阅历和感悟的加深,逐渐往高等级递进,而且认知的越深,越能接触到客观世界的本质。

个人的认知决定着他的选择,企业的认知决定着企业的方向。如果没有对社交深层次的认知,腾讯也推不出微信这种现象级的产品。

抽象,是认知升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提供了让个体一层层剥开表面,看到本质的机会。

2、理性决策

个人的言行和决策,取决于他的认知,认知的程度不一样,做出的选择也会不一样。

如果把个体决策的过程拉长,可以描述为:在接收外部客观世界的信息后,个体根据认知,对外部信息加工处理,然后根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决策,最终映射到行为表现上。

具体的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面部表情、语言和肢体行为等。比如,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你说出的意见就是这个决策过程。

抽象可以使得认知升级,认知升级会促进理性决策。

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如何进行抽象

抽象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本质的方法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抽象呢?

抽象是由表及里的过程,所以可以按从表面到本质这个过程着手,一般可以分为拆分和重组两个部分。

1、拆分

将表面的问题按元素拆分,拆分成更细的颗粒度,具体细到什么程度,视不同场景而定。拆分成细颗粒度后,更有利于发现一些关键元素。

拆分的方法有两种,自上而下的拆分和自下而上的拆分。

1)自上而下

一般用于已有拆分关系的场景,然后在原有的关系上进行增删改。

具体内容为,先梳理顶层颗粒度最大的元素,然后再梳理下一层元素,直至达到目标颗粒度。

2)自下而上

一般用于没有元素关系或需要破坏关系的场景。

具体内容为,先尽可能找到目标颗粒度的元素,可能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也可能是先找到某一层元素,然后再进行拆分,直至找到目标颗粒度。

所有的元素找出来后,按一定的条件进行归类聚合,视情况决定归类的层级,一般来说层级不要太深。例如,电商中笔记本的分类:电脑办公->电脑整机->笔记本,然后其他笔记本商品全部都挂在这个品类下。

2、重组

把一定颗粒度的元素按某些逻辑关系重新组合,抽象成具有通用规律的业务关系(模型)。

其中有两个重点:一定颗粒度的元素,逻辑关系。

一定颗粒度的元素,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并不一定是最小颗粒度或最大颗粒度的元素,才能按逻辑关系串起,也有可能在某个颗粒度下的元素,通过逻辑关系的组合,更贴合当前的业务。

逻辑关系,是重组的核心,可以是业务层面上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是元素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无论哪种,都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看,而不是只关注某个信息孤岛。

举个例子:

以快递业务为例,进行元素的拆分、归类和逻辑重组后,得到一般的快递业务关系或模型。

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产品是对现实的抽象

从抽象的角度来看,做产品的过程,也是在一步步抽象的过程。先从现实世界业务出发,通过一层层的抽象,最终形成产品,然后再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此类通用问题。

从产品的开发流程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抽象点,分别是:现实世界,业务模型,概念模型和设计模型。

如何把现实中的业务抽象成产品?

1)现实世界

这部分主要是在了解业务在现实世界的运转问题和规律。业务的运转流程是怎样的,涉及多少个部门,主要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等等。

对应到产品经理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调研。

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发掘现实业务的需求痛点,找出当前业务的运转模式和规律,而这些,将是我们做产品需求的底层依据。

2)业务模型

现实世界的业务是个例化的,是一个个场景的具体应用。在了解现实业务的运转情况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抽象,将个例化的场景抽象成通用型的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是我们了解业务的基础,也是开发和测试的重要依据。例如,在写测试用例的时候,测试同事根据业务模型,可以横向扩展场景,尽可能覆盖所有现实业务情况。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业务模型的表达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有:E-R图(实体关系图),业务流程图,时序图等。

3)概念模型

概念,是指产品概念。在有了业务模型之后,怎么把业务的逻辑做到产品中去,边界是什么,未来的方向是什么等,这些都需要在产品概念中被定义。

产品概念,主要是指可以说明该产品的全业务链条的一些维度表达。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对象是谁,产品核心是什么,传达什么价值,边界是怎样的,成本和盈利如何,未来是怎么样规划的等等。

产品经理的概念模型表达,通常有以下方法和工具:商业模式,框架图,跨产品关系图等。

4)设计模型

产品概念出来后,我们对产品的整体认知会上升一个台阶,但对于一些细节和可视化层面上的内容,还是缺失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对产品概念进行抽象,形成可设计、可开发的设计模型。

设计模型,主要是将产品概念转化成可设计的语言或辅助语言,并最终形成可视化的原型,以供跨部门的沟通和展示。

产品经理通常使用的设计模型或辅助模型,有信息结构图、功能结构图、原型图等等。

这里的模型,是从抽象层面上给出的一种思考维度,每个模型的具体方法和表达,可能会因企业或个人的不同而不同,并没有固定的表达方法,一切还是以最适合企业或团队的方法为主。

总结

抽象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本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时候,任何领域可用的工具或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目的,都可以尝试使用,并形成自己的方法。

业界动态

刚当上产品总监3个月,想辞职了

2021-7-28 9:48:17

业界动态

月薪5万的项目经理,工作能力到底有多强?

2021-7-28 10:03: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