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新媒体运营,如何提高用户活跃度!

这里说的用户活跃仅针对集中运营的用户,通过运营手段促进其持续活跃,也就等同于留存。具体的运营手段主要包括制度和线上活动这两个方式。制度是指用户组织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用户为了持续留在组织内享受权益,需要为产品做出的贡献,比如UGC内容或消费行为。

实际上,制度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而且限定操作的周期长,从而导致这一方式变得很无趣,用户的活跃度也比较低。比如,制度要求用户每月需获得100积分,这就可能导致用户只在每月最后几天突击完成任务,其他时间并不活跃。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希望有更多日活或周活用户,但其实只能带来月活用户。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策划线上活动,作为制度的补充。活动由运营人员发起,起止时间灵活,形式活泼,能缩短用户活跃的周期也能大幅提升用户贡献的效果。

我们还以上述每月需获得100积分为例,运营可以在此基础上每月再新增一个PK(比赛)活动,为期一周,技照榜单排序发放小礼品。这样的活动可以短平快地激励用户,把原本每月活跃一次的用户,转变为每天活跃并至少持续一周,最终提高了产品的活跃用户量。

除了上述两个措施,运营人员还可以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更多激励方式。比如,对人或内容进行优先展现,可以提升用户的荣誉感,带来的互动量也是实现用户激励的最重要因素。再比如,情感运营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集中运营的这批用户来说,直接与官方沟通甚至做朋友就相当于特权,会激励他们持续下去。

一个典型的集中运营模式,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用户群超过150人之后,氛围和情感的维系状况就开始变差,活跃用户和沉默用户两极分化严重。久而久之,群里人数越多,活跃用户的占比就越小,这个群就会慢慢失去其作为沟通平台的价值。

这个问题很具代表性,大多数运营核心用户群或运营社群的朋友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的出现有以下三个原因。

150个用户最难管理

面对几十人的用户群,运营人员可以满足每个成员的需求,与个体建立情感连接,再聚合成一个群体。面对几百人的用户群,运营人员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制定对应的管理规则,类似于管理一个国家。

但150个用户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所以这两种运营模式都不适用,也没有折中的办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规模的用户群管理的难度是最大的。(这里的“150”是一个概数,不是一个精确值。)

人数越多,差异越大

群里人数少,关注的话题点就更容易聚焦,文化和氛围也容易保持。随着群里人数越来越多,兴趣和关注点开始分散,导致交流无法聚焦。活跃和沉默用户也开始呈现两极化:少数用户保持高活跃度,大部分用户屏蔽了群消息。

兴趣点分散和活跃度两极分化给群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甚至可以说这个群已经“死”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没有可选的折中方案,运营人员几乎无计可施,未能提前预防的话,只能换个群名字重新开始。

亲密度不会扩大

在用户群里,个体之间的情感连接非常重要。结识更多朋友,与更多同好交流,这是群存在的意义。但与此矛盾的是,每个人的社交范围有限,亲密度不会因人群的扩大而扩大。

比如,在你和6个人一起吃饭时,可以保证所有人聊同一个话题并且你和其他5人都可以保持沟通。但如果你和60个人一起吃饭,就会自动形成多个小团体,不可能再出现所有人交流同一个话题的情况。

以上三点,是用户群人数增速变慢和活跃度降低的原因。遇到这个问题,可以尝试用以下思路解决。

发挥已有活跃用户的主动性和资源优势,由官方提供授权、宣传推广、物质奖励和管理培训等支持,鼓励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兴趣小组。在这样的模式下,用户不再认为是给官方服务,而是为自己做事,转变了之前官方和用户的“附属关系”,变成了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自愿拿出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全身心投入兴趣小组的运营。

假设有50个这样的兴趣小组,每个小组招募20个成员,累计人数就有1000人,远远超过了之前提到的150人。另外,由于每个小组的规模不大,而且有专人在用心管理,所以活跃度也会比之前更高。按照这个模式推算,如果把50个兴趣小组扩充到100个或200个,累计的总人数就很可观了。

上述运营模式解决了用户群人数增速慢和活跃度低的问题,可作为集中运营的进阶模式。如果把兴趣小组定义为社群,那么这个模式就是社群运营。

业界动态

熊掌号命名规范与头像设置方法

2018-11-7 17:08:00

业界动态

如何破解百度新医疗搜索落地页

2018-11-7 22:42: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