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我早年从写影视文案进入营销领域,回顾职业经历,经常会有一种感慨,那就是自己以及身边的同行,一直都在努力地接纳、吸收西方的营销思维,似乎很少想到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几年前,我无意中在威廉·科恩博士的《跟德鲁克学营销》中,读到了彼得·德鲁克的一个观点,他认为营销思想的发展并不一定始于西方,而且在研究营销思想的发展历程时——“不能忽略亚洲”。

大家知道,作为一代管理大师,德鲁克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理解。他的话给人最大的触动就在于,我相信对于本土的营销从业者而言,要取得更好的营销实践水平,就不能只满足于“洋为中用”,更应该从方法论的底层设计开始,就考虑把我们文化中的精髓吸纳进来。

这个念头对我这几年写内容,梳理品牌营销方法论(SDi),以及服务客户影响颇大,今天的文章就想结合我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其源头“易经”的一点浅薄认知,来和大家聊聊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一、“变易”、“不易”与“简易”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熟悉易经的朋友,或许经常会听到“易有三易,简易、变易和不易”的说法,对此我个人的感悟是:“变易”是关注变化,“不易”是在变化之外思考事物本质,而最难的往往是“简易”,无论是新创一个品牌,打磨一件产品,还是提出一个方法论,最难的往往是在了解变与不变之余,还能把事情化繁为简、提炼简单。

对于营销,“三易”给了我们一种非常简洁的思考范式。比如,从对行业的观察来看,我发现目前主流的思潮,超过90%的社交媒体内容都是在关注“变易”,从抖音到人工智能,大家热衷于探讨新技术、新平台和新的信息交互方式。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分析5G时代营销的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些大胆预言,比如依托于更精细的场景和剧情设计的,以视频为载体的交互式广告,很有可能会面临井喷。我想这类内容的确会对我们思考趋势,从而在个人能力和业务规划上提早布局带来帮助。

不过只关注“变易”是狭隘的,因为“变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在变。比如,这两年我接触到一些营销人,尤其是大品牌的营销负责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慨,那就是当他们想明白,并打算去介入一种新的信息交互方式时,这种交互方式的红利期刚好已经过去了。

所以单纯关注“变易”,其实很少有机会帮助品牌形成稳定而长效的战略。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对“变易”过度敏感,或者说不结合“不易”地看“变易”,问题就在于你永远都在追趋势的尾巴。就像在美剧《越狱》中,狱警Bellick对FBI探员Mahone说,逃犯的线索尽在掌握时,后者对他说:“你知道吗,追踪线索的最大问题就是你永远也跑不到猎物前头。”

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眼光更多地放到“不易”上。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呼嘎”是我今年早些时候参与策划的一个口腔护理品牌,通过可拔插的刷头和便携盒设计,呼嘎为用户的差旅场景提供了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在产品刚刚上市的7月份,突然伴随着“垃圾分类”出现了一个新政策,那就是上海等城市的酒店不再提供一次性牙刷了。

这次“老天爷赏饭”的利好并不是品牌“预谋”的,因为如果要通过预测这类政策的内容和时间,再来考虑推出适配的产品,这就好像要我们现在就去预测下届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一样。

事实上这个看似偶然的幸运变数,倒是更多地暗合了品牌对“不易”的判断。那就是随着垃圾处理问题的升温,如何让产品对环境更友好,如何减少塑料使用,以及如何应对用户日益增长的环境问题焦虑,这些就成了“变易”中的“不易”。

基于“变易”推导“不易”,让我们在尝试为客户提供咨询建议时,也会更希望帮助品牌将战略聚焦在“不易”之上。

比如,无论技术和新的信息交互方式如何变,营销永远也离不开理解用户,理解用户需求,因此无论未来的营销会发展到哪一步,“未有策略,先做洞察”将始终是用SDi来处理企业营销难题的起手式。

又如,在未来,科技与人工智能必将导致产品的同质化更加严重,你的一个产品特性,现在是几周,几天,未来可能是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被抄袭了;那这背后的“不易”有什么?

我们判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将是品牌的意识形态创新,是文化与设计在未来营销版图中的再崛起,因此如何通过用户的意识形态需求洞察,用设计的力量来帮助品牌生成长效的文化魅力,也就成为了我们非常关注的“不易”。

然而真正有技术含量的还在于“简易”,在我看来它是基于“变易”,思考“不易”之后,再来归纳事物核心的能力。

从品牌营销的角度来说,“简易”通常要求我们要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清晰地定义品牌核心价值,并且让产品、内容、运营和传播,都能够围绕着这个源点来有序地落地、增长。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比如,“Not Normal”这句口号,就是MINI对自己的一种“简易”,这种“有些玩世不恭,从不循规蹈矩”的价值主张,将全面决定这个汽车品牌从产品外观设计,到广告风格、再到消费者沟通话术的方方面面。

与优秀品牌一样,能够深度流行的营销方法论也各有各的“简易”,其共同特征是,能够用一句话鲜明地提炼宗旨,然后又能在这个源点上无限地延展开去。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举例来说,奥格威品牌形象论的“简易”,应该是“重调研、讲事实,通过长期广告行为树立品牌形象”;USP理论的“简易”是“提炼商品的独特卖点”;定位理论的“简易”是“在用户心智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与这些相对应的,SDi的“简易”是“以洞察驱动品牌营销创新。”

在“简易”的基础上,每个流派都可以去丰富自己的学说,就像每个品牌都可以基于自己的Core Value,去讲出1001个动人故事一样。

所以易经在这里带给我的感悟是,只有从“变易”中思考“不易”,再从“不易”中提炼出“简易”,或许才是一个营销主体可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前提。

二、“归纳法”与“立象尽意”

关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我听说过一种颇为“简易”的总结是:西方文化是在做“演绎法”,而东方文化是在做“归纳法”。

在“演绎法”下,我们会将事物不断细分,把人的身体细分为不同器官去研究,再到细胞;把物质分解成分子、原子、质子、电子;而在“归纳法”下,我们常常是在做事物本质的归纳与概括。

比如,在东方的思考范式下,读书我们要懂得“观其大略”,迅速Get到作者的“中心思想”;画画我们要懂得“得其神,忘其形”,要懂得“留白”;而治病医人,也是要把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整体,而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人的这种思考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我们的文化源头《易经》,将事物的本质归纳再归纳,最后得出了朴素的辩证法,用“阴阳”这样一组彼此依存、相生相克、循环反复的关系(元素)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此外,在用“阴阳”表达事物规律的同时,我们或许常常忽略了易经的另一层智慧——“立象尽意”。具体来说,《易经》本身留给我们的文字其实极少,而更多的内涵,其实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符号化的“意象”去传递的,是要通过我们对这些意象的思考、体悟,再对应到自己的事情上来获得的。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周易·系辞》中讲得很明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使用语言文字去传递信息,注定会有它的局限性,而这个时候,有智慧的人常常是用“意象”,去力求将“意思、意义”最大化的。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立象尽意”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使得它早已超出了哲学范畴,而深深地侵染到了中国的诗词书画领域。

比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情绪,绝不等同于“古道西风瘦马”,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有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用意象去传递精微而细腻的内心体验,追溯往上看,也可以说都是受着“立象尽意”的启发。

那么“归纳法”与“立象尽意”,对品牌管理者和营销人又有什么启发呢?

我想起不久前,在和几位小伙伴一起闲聊读什么营销书的时候,其中一位就说,感觉现在越来越难读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了,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因为这本书每一版都比原来更厚,似乎有种什么都要装进来的感觉。”

我想这或许就是蛮典型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吧,想要用语言逻辑穷尽一个领域,结果却往往发现“没讲出来的更多”。

现在各行各业日益严重的“演绎法”,已经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更多焦虑。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营销人的痛点早已不再是缺少方法,反倒是工具与方法太多太细,并因此无所适从起来。

比如,过去那些经典的理论模型,从“4P”、“SWOT”、“波士顿矩阵”到“五力模型”,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充分了解,现在又多了1001种方法,做内容营销,要学“内容方法论”;搞新媒体传播,要学“新媒体方法论”,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产品”、“运营”、“增长”、“直播”方法论,刚学完一种,马上又来28种……

我们已经彻底步入到一个“多则惑”的营销时代。

三、营销中的“阴阳”与“意象”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上述这些感触,导致我在思考并梳理SDi方法论的过程中,坚持想要用一种“归纳法”的视角来理解营销。

我们认为,“价值”与“认知”就是营销最底层的“阴阳”,因为归纳起来说,营销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然后再想办法让用户感知到此种价值(即在用户心中“创建认知”)。

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不同于西方所说的“矛盾”,而更接近于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彼此存在条件的关系,无此也就无彼。

比如,在营销中,如果脱离了为用户创造“价值”,即便品牌的宣传攻势再猛烈,用户的“认知”也不会有一个稳定的“着陆点”,因此信任很难建立;而脱离开“认知”,即便产品的技术含量再高,不能让受众意识到,那所有的努力也只是白费。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又包容了西方式的“矛盾”。

比如在营销中,如果把“创造价值”定义为“阴”,是企业内部,以打磨产品为核心的工作,那么“创建认知”的“阳”,就应该是企业外部,以影响用户心智为核心的工作。企业要兼顾好内与外、主与客、物与心的矛盾,也就意味着要在时间、精力、团队、资源的分配上追求合理平衡。

此外,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还经常会被强调为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换句话说,它们彼此可以互通,可以由此及彼,相互转化。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例如,在营销中,有时候我们创新了价值,特别是开启了新品类(比如谷歌创造了搜索引擎,特斯拉做出了电动车),再去影响用户的“认知”也就会顺理成章地变得容易。

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完全没有凭借什么新技术,创造什么新东西,而只是改变了用户认知,改变了用户对一些既有事物的看法,这样竟然也能赋予品牌全新“价值”(比如相较于保健品,脑白金让顾客意识到它其实是更好的“礼品”)。

有时候,成功品牌是价值的创造者(比如特斯拉);有时候,成功品牌是价值的“定义者”(比如脑白金);还有一些时候,成功品牌既是价值创造者,又是价值定义者(比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

这也就是说,从“价值”与“认知”的任意一端开始,我们都可以通向它的另一端,品牌营销的理想效果都有机会实现。因此在易经的文化中,有“一即是二,二即是一”的说法,阴阳分开来看是两件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这不同于西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思考方式。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有了“创造价值”与“创建认知”这一组“阴阳”,接下来,为了匹配具体的工作场景,我们又把这两个核心继续细分为“发现”、“洞察”、“表达”;“交互”、“植入”、“交付”六个环节。

这六个环节的基本含义是:

  • “发现”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发现与定义;“洞察”是理解用户需求;“表达”是将品牌价值通过名称、口号、产品、内容等呈现出来。通过“洞察”取得“发现”再形成“表达”,从而完成“价值创造”。
  • 在此基础上,“交互”是与用户沟通互动,建立用户关系;“植入”用传播构建品牌认知;“交付”是持续优化用户体验。通过沟通、传播和用户体验提升,从而实现“认知创建”。

这时候问题来了,那就是本着“立象尽意”的要求,这时候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意象”来传递SDi的意思,同时又方便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呢?

说实话,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我也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比如,熟悉宇见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从SDi正式提出的2015年,到2017年,我一直是在使用上图左侧的“坐标图”。

使用这个结构图碰到过很多问题。比如,有小伙伴会问我这个图中的“四个象限”代表了什么?以及“这两条线相交意味着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本不是使用这个意象想要去传达的意思,因此也导致我苦苦思索,究竟要用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SDi可能会更准确、更贴切呢?

直到去年,随着我更多地去感悟易经,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既然“价值”与“认知”就是营销中的“阴阳”,而SDi又恰好是六个环节,那为什么不借用易经中的“六爻”(六条线)来稍作变异,作为这个方法论的结构图呢?

得益于这个灵感,从“坐标图”迭代为“SDi营销六线谱”,我突然发现,这个意象不仅解决了原来的所有困扰,让结构图更加简洁,而且过去种种想不通的问题,沿着六线谱的脉络也很容易理顺。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你可能会问,用这个结构图来指导营销,究竟能给业务带来什么好处呢?将它和易经中的思想相互参照,又能让我们对营销获得哪些新鲜洞察呢?

下面我们就分几个层面来尝试说说看。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首先,这个结构图比“坐标图”,更加清楚地表达出了营销是六个阶段、营销工作有“六个层面”的意思,这与易经中的“六爻”暗合。过去我蛮好奇一个问题,为什么易经中每个卦都是“六爻”,而不是“五爻”,或者“七爻”、“八爻”?

对此,国学大师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的观点是认为,因为易经非常古老,它可能是“上个冰河期”的智慧,这种智慧意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本质上只有六个阶段,如果说有第七个阶段,其实就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周期了。

因此使用现在这个结构图,我想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了大家“脑补”出在它的上下方,其实还存在着企业新旧营销阶段的大周期循环。

其次,大家知道在易经中看卦,不是从上往下,而是从下往上,一爻一爻看上去的。下是“因”,上是“果”。因此使用这个结构图,就能更好地表达出营销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

换句话说,越靠近下方,越是一个品牌的根基。比如,营销的源头在哪里?是在于“价值发现”,是在于我们对品牌核心价值的清晰定义,这种定义将被用来指导未来营销在每个层面上的具体落地。

又比如,既然下方是上方工作的基础,那么“表达”、“交互”、“植入”都在“洞察”之上,这就表明了用户洞察是我们做产品、做沟通、做传播的基础。你的产品有问题,传播有问题,不要孤立地去看产品、传播本身,而是要去查验它的根基,看看我们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是不是准确。

由于这六个环节就像人的各个器官,是一个彼此呼应,紧密联系着的整体,因此就不能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来处理营销问题。

第三,在易经中,每一个“卦”其实还分上下,下方的三爻通常代表“主卦”,或者叫“内卦”,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从内在的角度看问题;而上方的三爻通常代表“客卦”、或者叫“外卦”,是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从外在的角度看问题。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SDi六线谱受此启发,用下方的三爻来代表“创造价值”,用上方的三爻来代表“创建认知”,上下用了不同颜色,并且将六环节的文字分列左右,就是希望表达出营销既要从品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要从用户的角度看待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下方的“创造价值”是以品牌自己、品牌的自我价值探索(Self-Discovery)为中心的,是向内看的;而上方的“创建认知”是以影响对方,影响目标用户的心智(inception)为中心的,是向外看的。

在此之上,将SDi与易经对照还出现了一种极有趣的“巧合”,那就是中国文化倡导“中庸”之道,因此在易经中,守中位的爻常常是吉利的。具体到每一个卦当中,第二爻与第五爻通常都是好的,所谓“二多誉,五多功”,这是因为它们恰好分别处于主卦、客卦的正中间。

与之相对的,我们常常会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没弄好,出了毛病,变得“不三不四”,也是从易经中第三、四爻没有“守中”,又处于从下至上的关键转折期,有所谓“三多凶,四多惧”一说,因此也就需要特别注意引申来的。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对应到SDi六线谱,由于“洞察”与“植入”刚好处于第二爻和第五爻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说,勤于做洞察,善于搞传播的品牌,运气就不会太差。

  • “洞察”是“创造价值”的“中”,只有把用户洞察做好,将消费者需求理解到位,我们才能正确地“创造价值”,从而收获到用户的认可和赞誉(二多誉);
  • “植入”是“创建认知”的“中”,只有依靠有效的传播策略进入用户心智,我们才能更好地改变他们的决策行为,让你实现更多销售收入(五多功)。

而如果上述这两个中位没守好,就急于去做“表达”(三爻),做“沟通”(四爻),品牌就会很容易“不三不四”。

用《易经》求解营销,来看看我们发现了什么(上)

最后,对于SDi受易经启发获得的上述迭代,我们或许可以借《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引申总结一下。

在事物的总规律中诞生了营销,这是“道生一”,营销分出“价值”与“认知”,这是“一生二”,这两者又各自细分出三个具体的执行环节,这是“二生三”,最后再由“三”派生出每个品牌自己的实践,所谓“千古无同局”,各有各的打法,各有各的精彩,蕴含着营销的无数种可能性,这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业界动态

“DOU知计划”后,知识创作者的生存现状如何?

2019-10-11 23:38:35

业界动态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CMO杨飞:流量池思维及流量池的快速打造经验

2019-10-12 8:15: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