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冷启动阶段的 6 条经验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创业则是难的 n 次方。除了资金和融资,还面临事情、团队的双重挑战,事情就是常说的产品冷启动,团队则是需要持续升级和团队管理。

项目冷启动阶段的 6 条经验

一、产品冷启动6 大注意事项

我经历过好几个产品的冷启动,有大公司的新项目,有创业公司内部的创新产品,也有自己从 0 创业做的新产品。整体来说,产品冷启动阶段决定了一款产品的未来走向和基调,充满众多复杂的不确定性,这对于本身就是在面对和处理不确定性的产品经理来说,是最兴奋的时刻之一,也是巨大的挑战。在这个阶段,有以下 6 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1、人群的精准度

没有一个产品能够在第一天就服务于所有人。清晰准确地定义初始目标人群,可以让产品设计、运营资源都更加聚焦,在一个人群里形成正向口碑和循环。对于社区和社交产品,尤其如此。

比如在 2019 年要做一个社交产品服务于「年轻人」,我们是把人群画像锚定「Z 世代人群」呢,还是先聚焦于「北京的在校大学生」?找对了用户群,他们才会给你正确的反馈,也因此避免掉很多噪音。

2、资源的有效性

启动期的产品还不能自我运转,此时需要借助团队之前积累的资源(资金/人脉/经验)助推。只有能够可被直接转化的,才是有效资源。需要周转、转介绍、二次激活的,都先不算。很多负责人容易高估「资源」的力量,比如从「大平台」出来首次创业的高管,比如从「国企」出来下海的人等等。

3、战略高度明确

创业公司往往只有一条命,要做的事情基本都是战略性的,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大公司之间有些战争在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比如新浪当年对微博的清晰战略定位、大手笔投入、押上全公司资源合力,是其它防御型玩家无法相比的。

4、运营的纪律性

对于社区类产品来说,早期缺乏足够多的内容,尤其是好内容。对运营的挑战是巨大的,既需要运营团队找到「朋友」来做 UGC,又需要守住社区的底线,不能滥竽充数。这与上面说的「人群的精准度」和「资源的有效性」都直接相关。

在产品自运转的螺旋转送起来之前,运营需要借助产品的杠杆,让内容密度、社区氛围都达到一定的「厚度」,这样才能够承接得住更多用户涌入之后的冲击。如果知乎不是在前面两年坚持邀请码制度 + 给力的运营团队,社区氛围崩盘的时间就会前移 xx 个月。

5、产品的兼容性

完全不能规模化复制的是生意或服务,不是产品。好产品的边际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越来越低。冷启动阶段的产品形态,是否能够支撑亿级别的用户规模?

知乎借鉴的 Quora 巧妙的把 Follow、Topic、Question、Answer、People 组织在了一起,这个天才般的产品架构容纳一亿用户没问题,既为运营构建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也省去了「改版」和「迭代」带来的用户认知方面的损耗。再比如 Google 搜索,一个框装下数亿人的需求;比如 Tinder,一个极简规则和交互,可承载数十亿的滑动。

6、避免虚假繁荣

一个新产品面世,团队往往跟打了鸡血似的推广。如果是大公司的项目,流量涌入会导致短期内数据很漂亮。但这只是「假象」,本质上是用户对团队和公司过往积累的 credit 转移到了新产品里,还不能证明新产品满足了用户的强需求,更不能证明产品已经度过了启动期。这跟上面「人群的精准度」也有很大关系。很多时候,大公司要做一个新的社区产品时,容易出现这样的局面:不推就死,推了死得更快。

二、加入初创团队6 个衡量维度

我也曾在几家「创业公司」工作过,在做职人社的过程中,也跟一些创业者、已经或正准备加入创业团队的朋友交流。关于「加入初创团队」这个事情,我有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总结:

首先,什么人适合加入早期创业团队?

1、心智成熟

一开始就理解「创业维艰」,创业本身是一件有诸多不确定性且充满魅力的「商业行为」,并且能够承受这其中可能带来的压力。

2、皮实耐用

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相对位置,不矫情,知道整个公司和团队当前在什么位置、要走向何方、劲往何处使。

3、灵活应变

创业团队事多人少,不像「大公司」那样一个萝卜一个坑。这要求每个人都主动承担更大的职责,能屈能伸,背靠背相互支撑,不掉链子。从大公司出来的,不能固守过往经验。

4、渴求成功

虽然是「普通员工」,也可以对自己有更高标准和要求、不敷衍、内心渴求成功、希望拥有「代表作」。甚至也想过自己未来要独立创业的人,更有可能在理解商业的前提下,跟公司一同走得更远。

其次,哪些情况下,应谨慎考虑加入早期创业团队?

1、看自己

如果你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不太理解和承受上述风险、需要 2-4 年内得到可观的现金回报、不能全情投入、觉得创业「好玩」是一种「体验」,应谨慎考虑。

2、看团队

如果核心团队与所做事情匹配度低、你自己无法内心认同这件事情、创始人没有让你看到某个点上散发出人格魅力的光芒、不知道早期团队其他人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公司,应谨慎考虑。

所以你看,产品冷启动需要考虑的问题,丝毫不比从 0 到 1 做一家公司要考虑的问题少。而如果一边创业还做社区产品冷启动,可以想象难度是加倍的。

业界动态

金钱,早点懂更好

2019-12-10 8:04:21

业界动态

拼多多的“补贴”,我对电商行业的思考

2019-12-10 8:21: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