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层到表现层的产品设计理念

“产品,要以用户为中心设计”。这句话概括了产品的设计理念,也是每个设计环节都需要贯彻并付诸于行动的方针。

从战略层到表现层的产品设计理念

要知道现如今,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慢慢过渡到了存量竞争。

各类 App 百家齐放,每个人可选择的产品变得越来越多,唯一不变的是每个用户时间,还是那一天 24 小时。

如果说产品想在这供大于求的市场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就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重视产品设计。

因此为了加深我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上周我读完了这本《用户体验要素》,接下来与你分享我的心得。

1、这本书讲了什么

用户体验设计是如何从人们看不见的「神」,一步步到看得见的「形」,这其中每个节点重点要思考的是什么。

从战略层到表现层的产品设计理念

要知道,很多人口口声声说的用户体验,只停留在了表现层。

按钮大了、颜色太亮、线条粗了,关注这些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人,如果只是看颜值和身材,那其实是很肤浅的。

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往往是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这个人的内在,也就是战略层的部分。

只有在「神」的部分作出深入思考和努力,产品才更有质感,用户体验才会出众,从而才能够为用户带来价值,为公司带来盈利。

也就是说,用户体验设计中其实隐藏了商机。

2、用户体验为什么重要

这里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作为产品经理的你,会如何设计一款 ATM 机?

很多人都会关注它的样子、插卡还是指纹、屏幕触屏怎么设计等等。

这些只是 ATM 机的「显性设计」,而背后支持的银行、能否源源不断的提供取钱服务、以及说安全性的考虑,这些才是产品经理要思考的「隐形设计」。

也就是说如果用户用它取钱失败,或者说钱放在外面会遗失,那么它设计的再好看、功能再丰富也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设计一款功能不可以只局限于功能或外观,而要从底层战略向上不断地思考。

将自己想象成用户,去感受他们的心理,以及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才能设计出一款合格的产品。

3、设计从抽象到具体

下面就是本书的精华部分,也是需要我们反复理解的内容。

01、战略层

(1)需求端:用户要什么

通常是由产品总监或公司管理层制定方向,其他人负责理解与贯彻执行。

通常来说需要做可用性和用户研究。

比如某公司要为校园内的学生解决某个问题,可以去现场邀请几名学生,询问他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去观察他们在日常生活情景中的行为。

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对目标用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获得极其细微、真实有效的用户问题和行为验证。而缺点是费时且成本很高。

(2)供给端:我们要什么

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公司创造商业价值,因此一开始就得想清楚公司想要什么,是盈利?还是品牌影响力?或者说其他方面。

为此需要设置可追踪的指标,不仅是为了过程中验证是否满足了自己的目标和用户需求,同时也为调整和着力点做数据上的支撑。

(3)产品端:我们有什么,以及如何能满足他们所期待的目标

一款产品是从可用 → 易用 → 好用,这个过程慢慢去演变。

不仅是因为公司有限,而且为了验证用户需求,因此我们一开始必须做一个小而精的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

而这 MVP 能简单到什么程度,其实能反映出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的把控,以及对自己决策的自信。

总结来说,从流程上我们需要:定义目标方向 → 发散采集信息 → 收敛筛选问题 → 验证测试想法 → MVP 推进。

02、范围层

带着战略层的明确认知,接下来需要把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转变成产品,并向用户持续提供的内容和功能。

这一步重点要做的就是「产品定义」。

将收集过来的问题转化为需求,明确一系列需求以及这个项目要完成哪些工作,给予团队一个前进的风向标。

这个过程需要做好「需求管理」,也就是筛选需求和优先级排序,管理整个产品设计过程。

同样还是 MVP 的理念,单个需求看起来工作量不大,但汇集起来就会导致整个项目膨胀。

到最后预算和结束时间不可控,团队也会分崩离析。

这也是大多数产品团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进行「需求管理」呢?

首先不要相信用户描述的想法,而是关注对方遇到困难时的反应,这才是触及到需求的方式。

然后就是场景描述,需要用简短故事的方式,描述一个人物角色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再将需求分为「通用性」和「个性化」,优先处理「通用性」,因为产品不能仅为一个人服务。

最后就是做需求评估,是否能够满足战略目标,以及它的可行性。

总得来说,是用户 → 场景 → 需求 → 产品决策这么个过程。

03、结构层

接下来就是将分散的需求,通过信息架构整合组成一个整体。

这里的信息架构关注的是如何将信息表达给用户,从而构建用户体验。

这里以后台系统举例,通常产品经理首先会根据「信息架构」和「功能架构」搭建起系统的架构。

如果能结合场景做好分类,用户能根据需要快速定位到对应的模块,那么其实已经符合了用户体验中可用的标准。

如果想进一步做到易用或者说好用的标准,就需要搭建起好且高效的架构。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需要让用户觉得每步操作都是合理的,以及当前步骤能够自然延续上个步骤的任务。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到这一步你的视角就已经脱离自我,从用户视角出发了。

要知道,产品经理在思考和设计过程中,常常考虑的是完成任务的这整个过程,一共需要多少个步骤。

而实际上不在于创建一个结构,而是这个结构是将我们的目标与用户需求相融合。

04、框架层

到这一步就是根据架构,确定详细界面外观和功能设计了。

界面的元素要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帮助并引导用户完成他们的任务。

要让用户下意识地完成要做的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习惯,而不是在思考和纠结后才能完成任务。

结合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需要以反映用户的思路和支持他们的任务和目标的方式,去分类和排列这些信息原则。

最常用的方式是 2/8 原则,也就是一个页面的核心重点占 80% ,而其他内容占 20%。

05、表现层

最后这步属于具体的感知设计。

将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到一起,完成其他 4 个层面的所有目标,并同时满足用户的感官感受。

这也是让产品看起来是一个协调且一致的整体,而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碎片组合。

从战略层到表现层的产品设计理念

最后的这张图,是将产品分为功能型和信息型两类,以及每个节点需要关注的内容,供你参考。

写在最后

《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不光从设计的角度讲述了一款产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套用户视角的思考方式。

希望能让我们通过现象看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概括书中的内容,我会分为 3 部分。

(1)设计要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用户和公司的问题)

(2)设计要有沟通力;(引导用户完成任务)

(3)设计要能突出重点;(简约而不失重点)

以上就是我读完后的感悟,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

业界动态

AI学习笔记 | 函数预测,机器学习的本质(二)

2020-3-29 16:04:41

业界动态

原则系列:敏捷开发适合B端产品吗?

2020-3-29 16:18: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