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产品经理个人成长

本篇文章作者复盘总结了过去一年自己作为产品经理所需经历的环节以及产品经理个人成长。一起来看下吧~

聊聊产品经理个人成长
9月是在创业公司工作满一周年的日子,但是一周年的总结没想到竟然拖了这么久。

人们习惯于在一些周期性的日子里去做一些总结和回顾。大概是由于只有带数据的结论,你才会感到自己是鲜活的?

1年的时间不短不长,但是在创业公司的一年里总感觉时间就像“买一送一”的营销活动一样,买到就是赚到。这也是许多人愿意来创业公司的原因,因为在每一天充满挑战的日子里,虽然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是看到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被一次次验证,这种感觉注定是终生难忘的,以及还有一群一起熬夜奋斗的伙伴。

抛开感慨,回到个人,在自己从业产品经理的第7个年头,在跌跌撞撞的一路上,过去的一年应该又是一座刚刚逾越的山峰,爬过山顶细细回想,在鲜花绽放的途中,竟然很少驻足观赏,实在有些可惜。

因此,借由一位老炮儿的思考框架,加上自己的融合修改后,通过8个断面,试着对过去一年的经历和思考做一次认真的沉淀。

一 、工作链条位置的变化

1. 上下游

随着不断成长,我们要学会从全局去思考一些问题,或者叫系统性。因为,只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够看到更远的视界。

工作中确实存在“上下游”这一种东西。

2021年在国家将互联网从业人员定义为“科技民工”的那一刻,似乎只是印证了这个结果,可以说毫无新意,俗话说认真你就输了。

一般来讲,业务是产品的上游,产品就是业务的下游(尤其是电商类的产品经理更是如此);同样,产品是开发的上游,技术是产品的下游。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幸经历了一些产品上游的事务,对于很多项目的发起、调研、测试实验、落地、拓展有了更多全局、全程的参与,虽然在过往的工作中也有一些类似的经历,但是这一次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把自己作为一个创业者去对待和看待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需求。说生死存亡可能有点严重,但是从业绩的角度分析和落地每一个项目,可以说真的走在了产品的上游、与业务并没有两样。

2. 同理心

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景,有些故事深藏于海底,有些故事可以偶尔拿出来博各位一笑。我们只能感悟和审视自己的痛楚和喜悦,我们不能期望别人来理解我们,我们也不用想着怎么取悦他人。

但是,这个观点应该还有下半句:我们可以感同身受,只有当哪一天我们成了“他们”。

其实,当有一天你坐在了之前经常被你“理性对待”(撕逼)的对象位置上的时候,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一些之前你努力试着体会却不可能体会到的东西,比如业绩的压力、比如各方利益都要考虑到的“觉悟”。

记得很早之前有个“管培生”的培训方式,就是让新毕业入职的同学能够每隔几个月就换一个部门去体验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感受,其实现在想来还是会有一些作用。(当然这里有另外的问题出来,我们只有对一个环节的业务理解之后,再去了解别的环节会更好一些,不然很可能导致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感知出现严重的偏差。)

3. 视角

一般我们有两个重要的视角:主观视角和上帝视角。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仅要埋头干干活,也要学会抬头看路。

很多人会觉着这是一句套话,但这归根结底还是“视角”的问题。喜欢爬山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当我们穿过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不同位置的地理风貌,一个静谧的湖泊,叫不出名字的植被,我们在感受新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爬山之旅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正反馈”。

可是当我们从山上原路返回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了任何兴奋,这可以看做是爬山后的“后遗症”。

通过爬山的例子我们看到:主观视角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些“情绪上的安抚“,但是上帝视角就是更加理性的看待同一个事物。

从看山还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在主观和理性的碰撞中,我们可以学着看的更远些。

一段玄学rap之后,我们试着举一个栗子:比如,在一个项目里有些事情看起来确实不是你的,但是,第一,你可以去想,尤其是从非我的角度;第二,你更可以试着去做,多做点并没有太多坏处,一时的难受,或许正是成长的阵痛。

二、价值呈现

1. 数据说话

在一个公司里我们的存在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包括关系户,关系户因为其价值已经在”关系“上得到了体现)

记得从2013年开始”大数据“在国内就开始非常火爆,从此之后更是言必谈大数据,好像不谈大数据就跟山东人吃饭没有大葱蘸大酱一样(在此顺便反击一下网络上的地域黑,我自黑,你没办法了吧,hh~)

回归正题:我们到底要怎么看待大数据或者说数据这回事儿?企业到底要对”数据“重视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

可以说”数据已经成了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必要武器“,虽然有很多人滥用以及除了”有数据“更重要的是要会”分析数据“一样,在互联网企业用数据说话总是没错的。

说回价值呈现,由于工作链条的变化和位移,作为产品经理我们要思考和重视产品的架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功能稳定性等,我们也要对每一个功能的使用、效果、投入产出比负责,但是如果考虑到业务本身的层面,我们还应该去考虑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功能对业务整体和产品整体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大到业务模式的变化,小到项目方向的变更。

顺便说一句,通过个人观察,在未来的产品工作中早一点学会SQL或许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些技能的加成,可以更好的加固自己的工作护城河。

再谈一点工作中的“价值呈现”。就像我们总是看到一堆“定理”和“模型”一样,产品经理作为一个技能型工种,有时候工作是很难衡量的,这里的潜台词是,不是工作不好衡量,而是简单的衡量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牛逼(偏技能型的工种都会有类似的问题)。而一些复杂的呈现,一定离不开数据,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分析。

2. 关于内卷的一点思考

有时候内卷也是一种”过分表现“的工作弊病,并且这种弊病多发生在90后之前的很大一批人身上(并没有歧视90前的意思,因为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90后、95后的新同事们在工作的价值观上已经跟之前不一样了,他们更佛系、更多的会考虑工作和生活的协调)。

但是归根结底”内卷“还是”价值呈现“的一种方式,因为很多时候很多项目、很多工作不能够达到一些”好看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选择用”做人“代替”对工作和工作业绩的思考“。

这个话题很大,这里不展开,但是我想表达一个我的观点:多做一些对业务有用的”内卷“,那么内卷就不再可怕。

三、压力

任何事情都会有压力,工作更不例外。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主要有3个大的压力,我们试着一起理解和反思一下。

1. 项目压力

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压力,任何工作中都有一堆的项目,从项目的方案撰写、组织开会、资源协调、开发上线、效果分析和优化迭代,项目的压力一直围绕在我们的周围。

既然不能逃避,那么就要迎难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做项目,包括我自己在刚刚毕业的时候也是一样,但是由于很多事情加到自己头上,如果还想学习和做好,就硬着头皮上了。

所以,项目是一个经验的问题,多做一些大的项目并做好总结,这个压力应该会转化成一个不小的优势。

2. 业绩压力

这个业绩压力不一定是kpi,也不一定是公司的生死,但一定是一份理想和希望,说着有点虚,但是做起来真的难。

虽然我们开始工作的时候许多前辈会告诉我们要先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但这并不是阻止我们不对业务和商业模式有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并且我认为只有对业务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才能够做好产品。

所以,业绩压力也就是我们对公司商业模式的判断,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准,但是的但是我们要从某一天开始试着去学习和了解。

分析业务中的上下游分别是谁、都做什么、获得什么,再分析所在领域的行业规模、国内外的市场情况、用户情况;还有对自己的用户的行为习惯、一些重要的场景要有一些理解和反思;等等。

当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3. 成长压力

每一个职场打工人最大的痛,一定是成长之痛,切肤、高频、或者足够幸运。

很多时候你离开一家公司虽然有很多情感的因素,但是从底层促使你做出这个举动和选择的一定是成长受到了阻碍。在成长的关键词中,我认为这三个足以表达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成长压力的最终诠释。

切肤:只有真的痛过,才能真的学会。每一次痛疼过后都是自己最好的一次成长,就像蝉蜕一样,不一定变成会飞的蝉,但一定可以换一种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然后更好的选择要去往的方向。

高频:最近在读李录的《价值投资与中国》,里面的核心思想是要告诉我们人类历史的大的断代和发展是基于生产力的巨变而产生上层建筑和文化生活的整体变革,因此在科技社会比农业社会一切都会更加迅速,人也一样,我们不能够拿着上一代人的成长节奏去给我们设限,上一代人如果在走路,我们就一定要跑。

幸运:如果能够做到上述两点,那么我会认为你足够幸运,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经历这些经历,虽然不一定非要有这些经历,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有一些经历还是好的。如果没有某些经历,还可以顺风顺水的,那么只能说你更幸运。^_^

四、情绪

情绪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没有人愿意跟脾气不好的人合作,但是也没有人有必要为了谁去改变自己的情绪,怎么破?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主要受上游和下游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因为我们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个正向或者负向的反馈。

1. 不太好的做法

不太好的做法例如,别人的态度不好,你也不好。这样最终会导致大家都陷在情绪里。

2. 好一些的做法

别人的态度不好,你忍着,好似这个事情有一个Happyending。

3. 更好地做法

别人的态度不好,你不要忍着,而是要形成自己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话说回来,其实就是更多的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沟通和交流。比如,如果我们认为一个需求不合理,那么要给对方讲出来不合理的原因有哪些;但是更好的做法是,我们能够提出更好的方案并且能够说服对方。

另外,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多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你们“”我们“的立场出发,很多情绪可能就会很peace,和love了。

五、取舍

1. 个人与组织

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找寻真理的过程。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让自己意外明白了一个重要的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权衡问题,相信许多同学从工作开始就一直践行把自己100%的时间贡献到工作上的认知,不是说这个不对。但是,从成长的路径和组织的换代来讲,我们有时候要考虑一下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 个人的成长不一定完全来自于组织。
  • 个人的成长可以反哺自己在组织的成长,并且可以反哺组织和业务。

作为新世代的民工,尤其是进入一些大企业,组织已经很健全了,单个个体其实能做和能学的有限,所以,我们除了从组织内汲取营养外,也要学着从更多的地方汲取营养,比如培养更多的爱好、理财知识等等,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

并且当我们可以以超出前人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这对于组织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奖励。

2. 迭代

产品经理离不开迭代,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一次完全搞定所有的设计,没有办法一劳永逸。

对于迭代有两种思考框架,一种是”项目框架“,一种是”业务框架“。

项目框架的逻辑可能是许多人好理解的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说工作方法:做迭代嘛,先搞一个版本,随便上了,慢慢优化。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许多”技术债“,以及对于前序业务思考的不负责任。

业务框架我会更加推崇:我们一定是沿着一个问题出发,不管需求大小,我们都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

当然,两种框架都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是:这个需求是否还有后续,也就是如果这个需求死了呢?

所以,针对创业公司和非创业公司我们还要讲求策略:创业公司还是要多一点考虑时效性,提高验证效率。至于成熟一些的公司,建议还是多”打磨“。

3. 资源的理解

你有没有公司的ower精神?

许多公司在面试的时候可能都会问这样一句话,但是如果你仔细品一下这句话,你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废话。

比如,作为产品经理你是怎么看待公司的技术资源的,技术资源就是战斗的”枪炮和子弹“,所有的战争其实打的就是钱,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使用每一笔钱,要让钱花到刀刃上。

六、乐趣

我一直相信工作是有乐趣的,并且每个人的专业和学习背景不同,在对工作乐趣的追求上也有所不同。另外,每一个工作都是有一些技能树的,而这些工作的乐趣其实就是技能树上的一些分叉。

由于我本身是学习传播学专业,有学过一些美术和设计的课程,因此我的工作技能加点方式大概如下。

1. 交互/设计

由于我刚入行的时候是做的工具产品,准确说是邮箱和日程,同时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工作之初,对设计、交互有比较多的兴趣和学习研究,甚至一度把“设计/交互”就约等于“用户体验”。这是自己年幼时候的无知,但是对设计和交互的基本追求,其实从长远来看是一件产品经理挺基础的事情,是个类似地基的东西。当然,现在看来,不要过分神话就好了,尤其是一些不重交互的产品更是要注意。

2. 技术

另外一件让我很感兴趣的事情是对技术、开发的好奇,我甚至自己学了简单的小程序前端代码变成、python爬虫,一方面是想对基本的编程语言有一个理解,另一方面也确实觉着写完代码后代码跑起来的感觉很爽。

当然更实际的价值是,作为产品经理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产品经理到底要不要懂技术——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一段时间,我觉着现在可以给出一个我认为的比较有参考性的答案。

作为产品经理要对基本的技术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像基本的表结构、接口方式、分页、埋点,等等,这样一是可以更好地更开发同学沟通交流,另外也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对体验和性能之类的抉择问题有更好的评估标准。嗯,如果精通就好了,但那是另外的话题,有计划可以单独聊。

3. 运营

曾经,大概是在自己工作满一年的时候,我对于自己以后到底是做产品经理还是做运营产生了很大的纠结,囿于之前的知识局限,通过一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实际上闭眼玩家的操作,最终还是坚守了产品经理这条不归路。

但是,运营是职业经理人必然要做的事情,或早、或晚,不要太迟最好。

一般我们认为运营分为几个大块: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等,这是出镜率最高的3个运营岗位方向。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观察和思考,个人认为“运营其实就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一系列操作和方法论”,所以到底是运营活动、内容还是用户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只是手段的不同而已。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经理其实跟运营同学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只是关注领域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反过来讲,做产品不去了解运营目的,或者做运营工作只是为了当下的KPI去匆忙上线一些看似“美好”的功能,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我们知道一般的经济活动都会分为宏观的部分和微观的部分,所以产品运营也不例外。举一个栗子,之前在做产品的时候做的一些功能和项目是服务于整个集团或者说一个更大的公司体系的,比如我们去做一些物流和仓储的打通、整合等,这些功能在上线开始的时候所带来的收益不会太高,因为B端的一些流程较长,需要更长的适应、传播、学习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放到一般的电商产品来看,我们也许关注的地方就很为细节,比如一个栏目位的摆放、页面流量使用效率,等等。因此,这里我想说的是,运营和产品总有一天会重叠,无论我们身处哪一方面,如果能够更多一点思考另一方面,我们的眼界会有所不同,所带来的的结果收益也会让人更加满意。

4. 行业、供应链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问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大概是“价值”,但是怎么才能更好地理解价值,一定要是从行业和供应量的角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更虚的一个词——商业模式上去不停发问。

举例说明。首先说行业,年轻一些的产品同学可能对行业没有太多的感知和感受,因为开始行业对我们真的不太重要,到底你是做游戏行业、电商行业、工具行业、服装行业、零食行业等等,在一开始影响不太大。因为,很少有人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工作和什么行业是最适合自己的,当然那些早清楚理解自己发展规划的人往往又是比较成功的。

为什么要重视行业?因为不同行业的玩法和逻辑是不一样的,其次,只有深入到一个行业里,才能知道这个行业里不为人知的一些“内幕”,当我们对一个行业抽丝剥茧之后,很多事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对于一些工作年限久一些的同学,行业的属性要么是加分的,要么反而是减分的。

说到行业,就不得不说到“供应链”,简单来讲就是上下游的关系。其实商业模式这个词汇更加形而上一些,如果我们讲上下游可能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一个业务和产品。比如,Nike的衣服,上游是服装加工厂,Nike更多的是负责中间的设计和品牌,而渠道既有Nike自己的、也有其他电商平台等等,从财务逻辑上来讲,上下游之间通过合作和经济关系进行联动,最终把Nike的衣服这个产品卖给某个消费者,并获得利润,维持企业的正常持续生存和发展。

其实在互联网行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大家不去过分强调而已。

不说相似度很高的电商,我们可以聊一下工具类产品,如印象笔记这款笔记类应用。

在讲印象笔记前我们先统一一个共识,就是印象笔记除了提供一些新的功能外,也在提供一个知识社区。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印象笔记的上游就是整天脑洞大开的商业化产品经理们以及社区内容的提供者(像公众号的一些主理人),而印象笔记的渠道就是各大应用市场,如App Store。只是跟实物的商品不一样,用户买的是印象笔记的会员使用权,并不完全拥有印象笔记的代码。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告诉大家,作为产品经理当我们走到某一段旅程的时候,要试着抬头看看天,找一条更适合自己、也是自己更愿意走的路,然后一直走下去,去做一个领域的创新者。

5. 品牌

对于品牌这里不做过多的拆解,放到这里一是说明我们做产品经理是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从一条线到一个面的,从微观到宏观,从实体到虚体,那么一定离不开对品牌的要求和探索。

七、创业公司与创业

1. 创业公司

创业公司你所想象的美好。

你为什么要去一家创业公司?

一些即使你没有去过创业公司也知道的事实:她的组织机制肯定是不完善的,做事情也缺少一些大公司做事的“规则”;她是忙碌的,可以让你得到一些大公司得不到的快速的成就感,因为快;有一个所谓的梦想,大公司不是没有,只是那张饼被更多的人盯着;等等。

如果这样,是不是你要去一家创业公司的动力?

其实从我跟许多人聊天来看,有一些人选择创业的原因是受不了大公司的PUA,其实是在找一种更为“舒服”的工作状态而已;但是,在我阅读一些名人的自传的时候,我又会发现很多人又是在解决一些世界上的问题或者叫需求,多少都有一些利他的精神在里面。

所以,来创业公司的初衷我认为很多人还是怀着一些理想的,去实现自己的所学所思、施展自己的抱负。

还有,创业公司的同学肯定是年轻化的,也许会给一些处在中年的人们提供一丝新鲜的血液,让疲惫的“中流顶柱”能够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

2. 创业公司你所不敢想象的混乱

同样,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雌雄同体、异卵双生,欲承皇冠,必受其重。

比如,因为有混乱的现象,所以需要你来打理;因为有粗糙的做工,所以需要你去设计的更加精致。这也就是你的成就感、成绩的来源,也就是可能你边骂边干、边哭表笑的人生路程中的一个片段,不一定痛并快乐着,但也不是生死场,最终我认为的状态或许是一种淡定从容就够了。尽管这很难。

3. 创业

我一直相信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有一个创业的机会。比如,哪怕在年老了开一家小小的便利店,看着南来北往的路人,回忆着自己的过往人生,如梦一般的岁月。创业,从经济上来讲,一定是我们找到了一个提高生产效率的模式,我们的智慧促进了一个业务的发展,也促进这整个社会的进步。比如近处的网约车出行,在极大的扩容供给的同时,又充分地提高了租车出行的效率。再比如超市,在任意一个周末一群人在闲逛的时候聚集在一个设定好的场所,将商品填满购物车,结账,离开。我们不用去衣食住行用的每个厂家去购买,我们只需要去一个固定的场所就好了,我们因此可以享受来自不同领域、天南海北的服务。所以,如果有一天有这样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可以试着把握它。

4. 或许你永远不愿意迈出突破自我的第一步

创业是九死一生,甚至很多人抛家弃子、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创业有私心,也有大义。

创业并不高尚,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只是需要一点勇气和认真。

仅此而已。

仅仅是一份经历而已。

八、价值观

1. 虚的: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料我应如是

价值观是最虚的,其实也是最实的。

我相信一个公司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红军队伍万里长征,不但没有走散,反而让队伍更坚定了。一个好的价值观就是大家心照不宣,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去做事情、处关系。

价值观是分层次的。最上是公司维度,其中是公司制度,最下是个人素养。

比如,苹果公司在1984年的广告里要告诉全世界,苹果要改变世界,此为上;国内的一些企业非常推崇华为的内部管理法,这是其中;作为员工的每一个人又应该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让自己不断提高,此为其下。

2. 实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现实总是残酷的,残酷的却不是现实本身。

我认为价值观在一家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比这家公司的业务和业绩本身可能还要难很多,毕竟自古难得的最是人心。

我们毕竟不能仅仅是画大饼,很多实在的东西也要落实,况且自古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最终价值观到底是一门处理人们关系的学问,还是处理人心的学问,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答案。

九、结尾

在自己从事产品经理这个行业的第7个年头,在创业公司1年多的时间里,我总结了以上这些个人思考。希望也可以遇到一样在不断思考的你。

当然,没有一个故事是完整的。所以我们会努力去寻找故事的每一个侧面,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机位下,我们要让即使身处悲剧、业障缠身的主角,能够突破囹圄,看到一丝希望的微光。

业界动态

《漠河舞厅》爆火背后的四条方法论

2021-11-25 10:15:02

业界动态

老板无法无处不在,于是创造了产品经理

2021-11-25 18:08:1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